《未来简史》:两点讨论

《人类简史》有点像零零碎碎的个人思考,《未来简史》也有点像东拼西凑的读书笔记,凡有吸引力(或者说比较牢靠)的往往都是别处抄来的,凡新提出的大抵没什么吸引力(或者说并不牢靠)。但这并不重要,正如作者所说:


“本书追溯了目前各种制约条件的起源,希望能够让我们稍微从中松绑,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思考我们的未来。本书所做的,并不是断言未来必会如何而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窄,而是希望让我们把视野放宽,体察到还有其它更多选项。”


既然是放宽视野,给想象力松绑,那么最终结论与讨论过程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


《人类简史》要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对比一下读,而在读《未来简史》的时候,又常让人想起《自私的基因》——当然,有些读者会觉得两本畅销书和两本经典著作,没什么可比性,然而,参考经典著作中所遵循的思路与方向,讨论畅销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本书提出并讨论了人类社会从“人文主义”向“数据主义”演化的可能。


所谓人文主义:


“在伦理上,人文主义的座右铭是‘感觉对了,就做吧’。在政治上,人文主义告诉我们‘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美学上,人文主义说‘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


所谓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并不神圣,智人并非造物主的巅峰之作,也不是未来神人的前身。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而万物互联可能从地球这个行星向外扩张,扩展到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这个宇宙数据处理系统如同上帝,无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类注定会并入系统之中。”


从人文主义向数据主义演化,即从以人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演化。这种演化有两点可以讨论:


其一是逻辑上的,数据决策在逐步取代人类决策,毕竟,人类的感情与意识确实与电子算法并无太大的差别。那么,如果没有大量的人类的决策数据作为依据,电子算法又将如何构筑对应的模型,取代人类决策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另一个问题是一样的:随着经济信息的充分收集与迅速流动,一个类似于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控制系统是否可能?——这种设想是自带矛盾的,因为中央集权控制系统的存在,就意味着经济中个体决策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数据的消失,也就意味着这套系统没有了立足的基础。


那么,反过来说,数据决策不能脱离人类决策的数据基础而存在,是不是意味着在许多关键领域,数据决策永远都将居于次要的、辅助性的地位,而只能以不稳定、不可控的人类决策为主呢?


其二是伦理上的,《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所谓以人为中心,其实是以基因为中心,而之所以以基因为中心,本质上是以物质世界、分子构成的平衡稳定为中心:稳定的、能自我复制的分子结构,一定会在物质世界中不断扩散,逐步吞噬那些不稳定的、没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结构,而所谓生命,所谓意识,所谓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都只是这个物质世界必然发展路径中的一些偶然结果罢了。如果从这条思路走下去,又如何通往以数据为中心的结论呢?抑或说,物质世界发展至今,将彻底跳出这个模式,而遵循一条全新的路径?


数据是什么?作者并没有解释。从上面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容易发现,数据即存在,包括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的存在——存在即数据。数据主义试图把所有存在都连接起来,并入一个整体系统之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实在”)走向平衡稳定的结果,还是意识世界的存在走向平衡稳定的结果?


如果一定要说,或许应该是硅基的物质存在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稳定形式与自我复制能力,逐步扩张并吞噬着它所能吞噬的一切外在的、不稳定的、没有复制能力或复制能力不如它的物质存在方式。那么,剩下的问题是:


1. 硅基物质存在方式的具体稳定形式和自我复制能力是如何体现的?又将如何扩张,如何吞噬以其它存在方式存在的物质?基于这种物质存在方式的各种算法可以看作它们所演进出来的意识性存在吗?这种意识性存在将如何演进?


2. 碳基的、或者说有机的物质存在方式与硅基方式是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冲突吗?还是各占半壁江山?还是说只是物质世界演进的不同阶段?


3. 硅基物质存在方式是唯一可能吗?是否存在着其它类型的物质平衡存在方式?


哪怕问到这里,事实上,答案或许依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重要,或者说,也有可能比我们所想的还要致命性地重要?之所以说不重要,是基于决定论来看,未来并不一定可以选择与改变,而之所以说重要,是因为整个生命世界的存在与灭亡,或许都藏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简史》:两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