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官网:题库 - 蓝桥云课 (lanqiao.cn)
简单
1.单词分析
题目描述
小蓝正在学习一门神奇的语言,这门语言中的单词都是由小写英文字母组 成,有些单词很长,远远超过正常英文单词的长度。小蓝学了很长时间也记不住一些单词,他准备不再完全记忆这些单词,而是根据单词中哪个字母出现得最多来分辨单词。
现在,请你帮助小蓝,给了一个单词后,帮助他找到出现最多的字母和这 个字母出现的次数。
输入描述
输入一行包含一个单词,单词只由小写英文字母组成。
对于所有的评测用例,输入的单词长度不超过 1000。
输出描述
输出两行,第一行包含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单词中出现得最多的字母是哪 个。如果有多个字母出现的次数相等,输出字典序最小的那个。
第二行包含一个整数,表示出现得最多的那个字母在单词中出现的次数。
输入输出样例
示例 1
输入
lanqiao
输出
a
2
示例 2
输入
longlonglongistoolong
输出
o
6
运行限制
参考代码
str = input()
li = list(str)
str1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li1 = list(str1)
for j in range(97,123):
li1[j-97] = li.count(chr(j))
print(chr(li1.index(max(li1)) + 97))
print(max(li1))
知识点:
(1)list(序列) ->> 将序列逐个拆解为列表中的元素
(2)chr(数值表达式)函数 ,函数返回类型为String,其数值表达式值取值范围为0~255。可以是10进制也可以是16进制的形式的数字。返回值是当前整数对应的 ASCII 字符。
(3)max(列表) ,返回列表中最大的元素
(4)列表.index(元素),查找元素所在的最小索引
题目描述
小蓝给学生们组织了一场考试,卷面总分为 100 分,每个学生的得分都是一个 0 到 100 的整数。
如果得分至少是 60 分,则称为及格。如果得分至少为 85 分,则称为优秀。
请计算及格率和优秀率,用百分数表示,百分号前的部分四舍五入保留整 数。
输入描述
输入的第一行包含一个整数 n\ (1 \leq n \leq 10^4)n (1≤n≤104),表示考试人数。
接下来 nn 行,每行包含一个 0 至 100 的整数,表示一个学生的得分。
输出描述
输出两行,每行一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及格率和优秀率。百分号前的部分 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输入输出样例
实例
输入
7
80
92
56
74
88
100
0
输出
71%
43%
运行限制
参考代码
题目描述
本题为填空题,只需要算出结果后,在代码中使用输出语句将所填结果输出即可。
如下图所示,G 是一个无向图,其中蓝色边的长度是 1、橘色边的长度是 2、绿色边的长度是 3。
则从 A 到 S 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运行限制
参考代码
print(6)
方法一:
print(6)
算法分析:
人脑神经网络计算法:
人脑分析嘛,说白了就是只用眼看,尽可能的提高正确率,不会非常严谨,因为基本上不能做到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分析到。
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人脑神经网络计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系统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出现的。它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可调的连接权值连接而成,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储、良好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等特点。BP(Back Propagation)算法又称为误差 反向传播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监督式的学习算法。BP 神经网络算法在理论上可以逼近任意函数,基本的结构由非线性变化单元组成,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而且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处理单元数及网络的学习系数等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灵活性很大,在优化、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许 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工作原理 人工神经元的研究起源于脑神经元学说。19世纪末,在生物、生理学领域,Waldeger等人创建了神经元学说。人们认识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是由数目繁多的神经元组合而成。大脑皮层包括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约有数万个,它们互相联结形成神经网络,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控制信息,以此来实现机体与内外环境的联系,协调全身的各种机能活动。
神经元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包括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是神经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具有许多突起,因此又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树突是作为引入输入信号的突起,而轴突是作为输出端的突起,它只有一个。
树突是细胞体的延伸部分,它由细胞体发出后逐渐变细,全长各部位都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相互联系,形成所谓“突触”。在突触处两神经元并未连通,它只是发生信息传递功能的结合部,联系界面之间间隙约为(15~50)×10米。突触可分为兴奋性与抑制性两种类型,它相应于神经元之间耦合的极性。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正常,最高可达10个。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极性有所不同,并且都可调整、基于这一特性,人脑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利用大量神经元相互联接组成人工神经网络可显示出人的大脑的某些特征。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每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大量神经元组合产生的系统行为却非常复杂。
人工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但并非生物系统的逼真描述,只是某种模仿、简化和抽象。
与数字计算机比较,人工神经网络在构成原理和功能特点等方面更加接近人脑,它不是按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执行运算,而是能够自身适应环境、总结规律、完成某种运算、识别或过程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
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方法二:
enumerate() 函数
# 录入路线图
r_list = [
["A", "E", 1],
["A", "B", 2],
["A", "C", 1],
["A", "D", 1],
["A", "E", 1],
["B", "G", 1],
["B", "J", 2],
["C", "D", 3],
["C", "G", 3],
["C", "F", 3],
["D", "G", 2],
["D", "H", 1],
["D", "I", 2],
["E", "H", 1],
["E", "I", 3],
["F", "J", 1],
["F", "G", 1],
["G", "K", 2],
["G", "I", 3],
["H", "L", 2],
["H", "I", 1],
["I", "M", 3],
["J", "S", 2],
["K", "N", 1],
["K", "L", 3],
["L", "R", 1],
["L", "M", 1],
["M", "N", 2],
["M", "Q", 1],
["M", "S", 1],
["N", "P", 1],
["Q", "O", 1],
["O", "R", 3],
["P", "O", 1],
["R", "S", 1],
]
# 定义一个空列表,用来存所有路线的距离
nums = []
# 递归
def get(num, r):
for x, y in enumerate(r_list):
# 上一个点r[1]与当前点(y[0])一致
if y[0] == r[1]:
# 累计长度
num += y[2]
# 直到S才结束
if y[1] == "S":
nums.append(num)
# 否则继续
else:
get(num=num, r=y)
for q, w in enumerate(r_list):
# 从A开始
if w[0] == "A":
get(num=w[2], r=w)
# 取最小值
print(min(nums))
算法分析:
遍历所有的可能性,然后算出所有路径的距离并存到一个列表中,然后再从此列表中寻找最短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