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他的《终身学习》里介绍了当前的学习焦虑是由于三种社会底层因素的重大变动造成的,即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的终身化、学习的跨界化。人们对待知识已经不再像农耕民族,而是用游牧民族的心态了——哪里水草丰美、就要往哪里迁徙。他还引用了《财新》杂志主编王烁的另类“二八法则”,用20%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然后赶紧丢掉,迅速转场进入下一个领域,同样是只花20%的时间搞清楚下一个80%。
罗胖还给现代人的学习列举了5个建议,即5个关键词
1.人格。
就是和牛人在一起,向牛人学习,这是最好的减轻知识总体负担的方案。
同样的观点脱不花也曾表达过,她把跟人学作为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我理解和牛人在一起,最主要的是能够最为及时快速的得到相对靠谱的问题答案,而且还能反复交流,确认这个答案是否为本人所需。这比从书本上去翻找要便捷的多。
2.概念。
弄懂概念是了解一个学科的入门砖,也有利于我们把知识框架搭建起来。
我记得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把概念不清当做人们犯下逻辑错误最重要的原因。
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概念清晰的解释出来,就说明没有做到对这个概念真正理解。而无法说出两个相似概念的区别,也说明没有找到概念的本质。
所以,罗胖和李笑来都把弄清楚概念作为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没有概念就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不会存在。
3.缝合。
我觉得这个词非常精巧。缝合就是把学习到的知识“缝”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让他为己所用。
罗胖想到的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哪怕只是一句话也是有意义的。为什么不能直接转载收藏,因为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太过简单的转载收藏,不会给大脑留下太多印象,只有自己经过加工表达出来,才能让知识有了根系,这样扎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才会牢固,我们才能在用的时候找到他们。
4.碎片。
这本是一个中性词,却被很多人赋予了贬义的色彩。罗胖在书中给它正了名。
正如前面所讲,时间的碎片化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只有正视现实,把这些已经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碎片往往和垃圾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碎片的时间太短,很多人才不把它当回事。刷刷视频,玩玩游戏,就这么混过去了。而其实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是一颗颗珍珠,穿好了也能变成项链的。
5.目标。
罗胖说,他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意见,调整为目标、方法和行动。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目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而知识就是前往目标的线索。
目标感强的人容易成功,因为他可以根据目标分配资源,寻找路径,减少庞杂事项的干扰。
时间、知识、财富更像是帮助我们成功的伙伴,而不是我们成功的目标,虽然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扣动扳机,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罗胖这样说到。
好的,今天的每日一思就到这里。明天希望能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