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2 | 第五十三篇:对孩子好好说话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

父母的语言

昨天,花了一上午把《父母的语言》给看完了。虽然豆瓣评分才7.2,褒贬不一,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还是值得父母们一读的。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说了多少话,以及如何说话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作者给出的应对方法也很简单,叫做“3T原则”。即:

  • 共情关注 Tune in
  • 充分交流 Talk more
  • 轮流谈话 Take turns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这本书太水,一是确实在书里夹杂了太多个人经历,还有美国的现状,以及自己如何努力去改变现状的描写,(有些还重复了很多遍);二是核心思想很容易让人升起“不就是好好对孩子说话吗?这有什么难的?”。但扪心自问,至少对我来说,还真是挺难的,就不说情绪控制那一关,这也不是本书的重点,怎样才是更积极、更有启发性的对话呢?作者在这本书里就给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开篇主要是谈了父母语言的力量,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已经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孩子可能还不会说话,不会用语言回应,但父母发出每一个词语甚至音节都对神经突触是一种刺激。这里可以用电影《超体》做个比喻,女主角因为意外吸收CPH4使得对大脑得利用突破极限,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神”。在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大脑发育,其实不亚于吃下CPH4。仔细想想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一般遵从字母-音节-单词-句子的过程一步步推进,但是孩子的大脑在没有任何教学的情况下,不仅掌握了词语的发音,还要将词语匹配到特定的事物,甚至是抽象的事物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另一方面,大脑又是唯一个在我们出生之后还可以不断发育变化的器官,你用积极正面喂养,它就可能养成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你哺之以暴力、恶言恶语,它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和恐惧。

当然除了语言,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过通常注意言传身教的父母也会更加注意语言方面的教养,反之亦然。

这本书的重点是第五章,3T原则。

共情关注,即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然后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

这句话写出来很容易,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如果孩子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我们是不是更容易拿出手机在他身边刷刷手机,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如果孩子行为不端,是不是更容易直接出手阻止,甚至臭骂一顿?另一个极端就是,把孩子丢给电视、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这样虽然自己省事了,但是对于大脑的发育有弊无利。

父母给予回应也是有技巧的,要遵循:观察→理解→行动的步骤,你得先耐心观察孩子在看什么,想什么,然后才有可能去共情,如果只看到孩子打人,而没有看到因为是对方先打了他,就对他大加指责,就不是真正的共情。

充分交流,这里作者列出了几个注意点。

一是讲述,如果是两个成年人在一起,一个干着手边的话,一边絮絮叨叨,那么另一个人肯定会觉得烦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让他沉浸在语言环境里的好方法。除了扩展词汇量,还能让他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二是平行谈话,也就是当父母在讲述他们正在经历的活动时,谈话的焦点落在孩子的身上。比如看到孩子去厨房拿了清扫工具,父母可以说“你去厨房拿了簸箕和扫把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呀?”“是簸箕比较重还是扫把比较重呢?”“扫把柄不能放在嘴里啃哦!那是用来扫地的。”如果可以一边交流一边有眼神接触,除了吸收词汇,孩子还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三是少用代词。比起“把那边那个拿给我”用“去阳台上把柜子旁边的红色抹布拿给我”提供的信息更多,孩子学习的机会也更多。

四是语言的拓展、扩充和支架。如果一个孩子日常接收到的都是得体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那么以后他肯定能熟练运用听过的表达。比如,一开始孩子可能只会用“抱抱”表达想被抱的欲望,但渐渐的会说“妈妈抱抱”或者“爸爸抱抱”,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妈妈,我觉得难受,我想要抱抱”

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 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这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时候,大人会很急得想要做成一件事,没有耐心去听孩子磕磕巴巴想说的话,或者只是通过孩子的动作就能知道他想要什么,就直接满足他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少开口,因为他知道不用说出来,妈妈就会满足他,所以有时让自己显得“笨”一点,逼着孩子把想法说出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发展语言表达。

3T原则之外,作者最后还加了第四个T,即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和科技积极共处,而不是做甩手掌柜,完全把孩子扔给机器。大脑发育需要的是社会互动,需要有来有往,而这是机器所缺乏的。

除了以上内容,书里还有很多关于语言发展的脑科学知识,对开拓育儿思路也非常有用,所以强烈推荐给需要的宝爸宝妈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52 | 第五十三篇:对孩子好好说话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