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研读15:汉文帝纪(一)

   

        汉文帝纪(一)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是刘邦的中子,他的母亲是薄姬。公元前196年春天,刘邦率军击败陈豨后平定代地叛乱,封刘恒为代王,都城在中都。在刘恒任代王第十七年时,吕后去世,诸吕谋划作乱,想要危害刘氏天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等人一起诛灭诸吕,谋划拥立代王继位,其事都记录在《高后纪》和《高五王传》中。

大臣们派专人迎接刘恒继位,郎中令张武等人商议后说道:“汉朝的大臣都是高皇帝时的大将,多年带兵征战,有很多谋诈策略,他们肯定不是简单迎接您为帝。他们多年来一直乖乖做人做事,只因为害怕高皇帝和吕太后的声威罢了。现在他们既然已经诛杀了诸吕,京师喋血,一片腥风血雨,迎接大王恐怕只是名头,不能全信。我们认为大王应当称病婉言谢绝,以观察时局变化为上。”

中尉宋昌进言说:“群臣们所说的都不对。当年秦暴失政,诸侯豪杰并起,天下自认为能并吞天下的数以万计。但最后能够登上天子之位的人只有刘氏,天下豪杰已经放弃掉再当皇帝的希望,这是第一点。高皇帝封子弟为王,封地之间犬牙相制,其实是坚如磐石的布局,天下人都服刘氏强大,这是第二点。汉朝建立后,废除秦国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在民间的威信难以动摇,这是第三点。凭借吕太后的气势和威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但太尉周勃只凭借一支符节进入北军,一声令下,将士们全都袒露左臂拥护刘氏,叛离诸吕,最后把诸吕全部剿灭。这实际是上天授意,并不是人力所为。现在就是有些大臣想发动事变,但百姓不被他们驱使,一小部分人难道能扭转乾坤吗?况且现在内有朱虚侯和东牟侯这样的至亲支持,外面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王强大无比。高皇帝的儿子中只剩下了淮南王和大王,大王年龄偏大,多年来以贤圣仁孝闻名于天下。所以我认为这是大臣们处以公心,真诚来迎接大王为帝,大王不要生疑。”

刘恒前去报告母亲,她同样也犹豫不定,让刘恒去求占卜。占卜龟背得到卦象“大横”。卜者解释说:“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刘恒奇怪地问:“寡人我已经是代王,还要当什么王?”卜者说:“这里的天王不是你现在的代王,而是指汉家的皇帝。”

刘恒派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到长安面见周勃,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说明了决策拥立刘恒为帝的过程。薄昭回来高兴地报告:“信息确凿无疑,大王赶紧动身起程。”

刘恒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像先生所说。”刘恒命令宋昌担任随车参乘,张武等六人也乘车赶往长安。队伍来到高陵停了下来,先派宋昌进入长安观察情况。

宋昌来到渭桥时,自丞相以下的官员全来迎接。宋昌回去报告刘恒,刘恒赶紧赶到渭桥,群臣全都拜谒称臣,刘恒下车回拜。太尉周勃进前说:“我请求单独向大王报告。”

宋昌还是担心,就说道:“如果太尉说的是公事,就当面明说;如果是私事,代王不会受理。”周勃于是跪呈天子的玺符。刘恒答谢说:“这事到我的代王府后再商量。”

闰月己酉日,刘恒进入代王府邸。群臣全都在后跟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都再次叩头下拜后说道:“刘子弘等人并不是孝惠帝的真儿子,不应该尊奉宗庙。臣等已经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以及宗室、大臣、列侯、两千石以上官员商议过:‘大王您是高皇帝长子,理应当继承高皇帝的嗣位。’我们愿大王早继天子位。”

刘恒谦让说:“尊奉高皇帝宗庙,这是国家头等重事。寡人我不贤良,不配尊奉宗庙。再请我叔父楚王等人商议更合适人选,寡人我确实不敢当此大位。”群臣们都再次跪拜请求。刘恒面向西三次谦让,群臣面向南三次请求。丞相陈平等人都说:“臣等反复商议研究,大王您奉高皇帝宗庙最为合适,天下诸侯万民也都认为合适。臣等只是替宗庙社稷着想,不敢有所疏忽。我们愿大王采纳臣等的意见,臣等谨奉天子玺符再呈上。”

刘恒只好说道:“既然宗室将相列侯认为寡人我最合适,寡人我也就不敢再辞让了。”于是刘恒在代王府中继天子位。

群臣按照官职次序站立服侍。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自请前往清理皇宫,很快带着天子銮驾,回到代王府中迎接刘恒,刘恒在当天晚上进入未央宫中。既然刘恒做了皇帝,当然首先要把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他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二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管理皇宫事务。

刘恒当夜升坐前殿,下诏书说:“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近年来诸吕把持朝政,独断专行,阴谋叛逆,危害刘氏宗室天下。全靠众位将相、列侯、宗室和大臣们合力,扫荡污秽,诛灭诸吕,让这些人都受到了应有惩处。寡人我刚刚继位,下诏大赦天下,赏赐给百姓户主每人一级爵位,赏赐给无夫无子的女子每百户一头牛和十石酒,允许百姓聚会庆贺畅饮五天。”



黄其军

      作于2021年3月11日(古历辛丑年正月廿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高后纪(二)

高后纪(一)

惠帝纪

高帝纪(十一)

高帝纪(十)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书》研读15:汉文帝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