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坦诚地说,我怀疑过自己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出省,相对能更快学会成熟独立,感受差异;而在省内,除了南大和东南,我应该可以任选一所学校的专业,我没有底气不断试错,或许我应该选择更好就业或者更擅长的方向。但我明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一事、无一人是完美的、确凿的。

同时,我始终感恩在本科的时候有这样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环境,喜欢南京的土味优雅,也喜欢本院的温柔和深邃。艺术让我看到了更多生活可能性的实践,而生活的艺术是最柔软的创作。

我享受校园生活,因为可以有最好的机会和馈赠相对无功利地学习和实践。甚至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可以变为识,看见可以化为表达。我可以在任一处安静、专心地阅读、书写。纵使我的理解很粗糙、浅显,能力不高,但我不惧于表达,因为任何理念都会被超越,先学以致用,再慢慢超越。

另外,我可以用各种方式放松,在单纯的事物中找到安宁,不至于对生命的无聊无计可施。所有的过程构成了我,想与不想、做与不做都是有意义的。我也渐渐接受了放弃和反复,甚至喜欢上了放慢脚步等待,物件的意义因时间的积累而有了生活感,对人、事、业的诸多感情亦然。

我曾说过,若要学业、志业、事业达到相对理想的平衡,新传与文创设计或许是很好的方向。但这也要求我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全面的实践能力和多学科素养、开放的理解力和创新精神、敏锐的文化感知能力和市场意识。

我希望知行合一,以道御术。但事实上,我现在于智力、技巧的“术”上都学的不够,或者说没有那种孤注一掷的魄力与毅力。选择多未必是助力,有时甚至会沦为借口,但我决不会让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最差的结果也要是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过,然后走到自己选择的地方去。而所谓境界、修养的“道”,那会是我永恒的追求,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很欣赏为了理想做非常实干的事的人。愿意始终向前看,向上看。任何的业,都是有好的标准的或者有自己内心的判断。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匠人。

成长经历让我散发善意与温柔但又不够圆熟,自卑又骄傲,享受独处又害怕孤独。纵然我信任文艺,甚至是天真好奇,有一些多愁善感,偶尔也会有些荒唐的念头,但并非不务实。我想得到的至少要自己配得上。我是一个很包容的人,尊重所有,即便是自认为不好的也只是觉得是其元认知能力的问题,是受到了不够好的教育与爱。但尊重不意味接受,我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想做一个纯简的人。我要做的事和陪伴的人,希望是哪怕在文革那样的环境中依旧能相守和相信的。但这强求不得,遇不到就培养合适的,珍惜拥有的。 

最近有长辈和我说,女性难以真正脱离男性,社会要求男性有长板,要求女性没有短板,女性往往面对更多牺牲,同时平台是第一位的。但我想起,人所认为真的、对的,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真的、对的,还是自己认为其真实、正确,所以它真实、正确?

我想象过自己完全迫于生计、或者丧失志气、少年气、灵气的情态,想过自己痛失至爱的情形,想象过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样子,想象过曾认可的变差甚至变坏的模样。但我还未那样,就不应该怕。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做,很多经历了才知道,甚至失败了也意识不到。应当做好当下,把手边能做好的做到好,勇于从零开始,坦然于未完成,满怀喜悦地度过一生。在限制中,相信、寻找、珍惜更美好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