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
️️️听完Peter老师的第12堂课,我恍然大悟:原来素材可以这样积累️️️
我们必须承认,一篇好文章,必须有魂,有骨,有肉;
魂即主题,骨即框架,肉即血肉,也就是素材。
没有血肉的文章就像一具骷髅,没有谁天天愿意看到骷髅。
积累素材就像新房只有装修好才能居住一样,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积累素材?
好的素材都是攒出来的。
Peter老师在第12堂课上给我们提供了三把打开素材库的金钥匙,赶紧收藏吧!
第一把:生活中随手记录灵感和心得体悟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工作、上班、下班、谈话、交流,看到的、听到的、自己经历的,别人演绎的,都会让我们产生触动 ;
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微信、微博、公众号,对其中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支持或中立,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感想涌现出想法;
我们和朋友聊天,和家人领导同事交流,随时随地会碰撞出观点;
问题是需要养成记录的习惯!
记得有次乘电梯出行,一位衣着华丽的老阿姨,画着浓妆,梳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发型。我刚乘上电梯,就听到阿姨小声的嘟囔声,好像是有急事要赶时间,我便连忙按上闭合健。电梯行至下一层,门又被打开,阿姨长长地“唉”了一声,肆无忌惮地表达不满之情。我疑心,又不是你们家的电梯,难道不允许别人坐?疑惑间,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出现在门口,因为她手中拿着滑板车,正在观察有没有多余的空间,只是略微迟疑了一下,老阿姨就公然呵斥:“要上就快上,不要耽误别人时间!”实际上,电梯里的人并不多,羞的小姑娘立刻红了脸。
作为旁观者,我脑海中立即出现了一个想法:素质与年龄、衣着无关。并把这件事和这个想法随手记录在笔记本上。
我想,这就是常用的积累素材的方法。
当然,为了方便快捷,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便签、印象笔记等软件方便记录,我们也可以随时记录在微信里发给自己,便于整理和运用。
第二把:随手摘抄和收藏重要内容
踩着前人的肩膀做事,往往会让我们少走弯路。
优秀的写作者往往会从别人的文章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使自己的文章流光溢彩、出类拔萃。
就在昨天的作业里,我文章的结尾怎么也写不好,眼看交作业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我便把我搜藏到的一篇文章的结尾“借”了过来。还好,比较应景,是用名人名言、金句结尾。
事后稍感不安,我的点评老师良愿成真告诉我:学以致用,知道别人的好,是公平对待自己的开始。以师为镜,以美示己。有接受别人的长处之心,必能学到别人的长处。不要纠结,学的是灵魂,是精华,化人为己,化优为己,才能博采众长,发扬光大。
所以说,凡是好的、有用的、精华部分,我们都可以拿来用。
精彩片段、经典台词、金句、精辟观点合理适当应用,会大大增加文章的亮点。
问题在于要刻意去搜集,从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从平时观看的影视作品中获得。
可以记录在笔记本里,可以收藏在电脑里,可以收藏在手机里。
还要学习做分类,或标识着重号,便于查找,节省时间。
我相信,只要你想去做,没有做不到的,无非是多花点功夫而已。
第三把:用心观察和真实体验生活
最大最好的素材,一定来源于生活本身。
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优秀的作品,伟大的作家都是通过用心生活才诞生的。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
路遥就是因为有农村生活的亲身经历,才得以完成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身残志坚的史铁生,正是由于知青插队生活的体验才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问世;
还有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胜枚举。
如果你是一个用心生活、用心感知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人,你一定能够捕捉到足够的写作素材。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版本,如果把自己的故事搜集并记录下来,适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那一定是最动人、最成功的素材。
写在最后:
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把写作当成一种生命修行;
日常搜集素材就是最好的呈现方式!
素材搜集就是在践行写作!
素材就在我们看到的人里、景里;
就在我们听到的话里、语里;
就在我们嗅到的气里,味里;
就在我们手之所触,面之所及。
现在、即刻就是搜集素材的最佳时期!
作业二:
找出的素材是:
很多人看到刘强东、刘翔成功时高唱凯歌,大事宣扬,到处赞扬;失败时出言不逊、满屏谩骂、诋毁中伤。造成这两种现象的竟然是同一批人。
我写的观点是:
观点一:(从本人角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能时刻被别人所左右,修炼自己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经得起生活当中的任何挫折和磨难。
观点二:(从素材角度)
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生活的本质,看到一部分人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