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末~10月初行摄游记誊录】
由于汽车是拉到福建龙岩修理,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好,所以我们不得不在龙岩滞留了两晚一日,直到十月一日晚上8点才迎来归队车辆。
不过唯一的补尝是:从福建龙岩到江西赣州的高速公路无比畅通,没有拥堵,晚11点30分到达赣州酒店。
进入赣州,不知道怎么了,总觉得有一种亲切感,没有任何原因,像是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文气浓郁吧;抑或是祖先迁徙途中歇息之地吧。
古代的赣州城整个城池建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座带有城楼的大城门,沿城墙上建有数十座值更用的警铺,在南段城墙的中部有五代护城时所建的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镜台等交通要道口,还有咸丰年间所建的五座炮城。赣州城城池坚固雄伟、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一处军事重镇。
现存的赣州古城墙,从西津门起,沿章江经北门至八境台,然后溯贡江经涌金门和建春门至东河大桥头(原东门)。全长3500余米。赣州古城墙是我国唯一的宋代砖城,城砖上保留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铭文砖521种,年代最早的为北宋“熙宁二年”(1069)。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景点简介)
古城墙高7米,厚6.5米,墙垛高1.5米。垛口完好的城墙有2420米。墙上警铺残存10个,马面一个,东北城墙上的八境台是几经修复的唯一城楼,尚存西门炮城。
赣江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源出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长766公里,从河源至赣州为上游,称贡水,在赣州市城西纳章水后始称赣江。章水,又名章江,赣江的源头之一。
八镜台、古城墙上,眺望章贡二江合而为赣江的涛涛气势,感悟“赣”字的天地人和的内涵,体会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怀古幽思……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孔宗翰(孔子第46代孙)知虔州,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以阻挡水灾的侵扰,从而解决了全城百姓的后顾之忧。之后,他又在龟角尾城墙上筑起了石楼,后称“八境台”。
一日,孔宗翰登上楼台,放眼望去,只见一派大好河山,不由心旷神怡,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于是利用闲暇之余,创作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虔州八境图》。宋神宗熙宁十年丁巳(1077),密州太守苏轼改知徐州,孔宗翰接任密州,正值苏轼离别之前,孔宗翰便将自己之前绘成的《虔州八境图》出示,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苏轼逐一观赏,只见此地确实风光旖旎,妙不可言,犹如人间仙境,笑逐颜开,赞叹不已,思潮涌动,笔下有神,于是欣然作诗八首并序,题于图上以志。元丰元年(1078),孔宗翰着人将诗镌刻于虔州石楼,“虔州八景”及八境台由此名扬天下。
上八境台登高一望,果见不凡二江合流景象;期间,一游客侃侃而谈章、贡二江合而为赣江之为赣州的来由。
历史一笔,抹去了诸多浮云,留下了些许印迹,八境台瓮城和古炮台即为两个楔子,即刻嵌入我们想象的大脑,感受着曾经的战争与炮火,唏嘘不已……
而今天赣州壮阔美丽的江山,又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和振奋。
沿城墙西行,过建春门,来到涌金门,穿过门洞便见开阔的贡江上,一桥“浮”过大江,行人穿梭,鱼市繁盛。
江西赣州城区三面环水,因为河面较宽,河两岸往来主要靠渡船。宋代赣州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方便与外面的沟通,于是就在章、贡两河上先后建造铺就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以沟通城乡。建国以后,西河、南河浮桥因修建了公路大桥而被折除,在80年代被现代公路桥梁所代替,只有这座建春门浮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景观,特意保存了下来,并至今还在为赣州市民服务。东河浮桥就成了现今赣州市的“国宝”级文物。
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建春门浮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
走在古浮桥上,信步沉思,脚下浮桥上的木板“嘎吱嘎吱”地响着,想像着古代的人们来来往往走在浮桥上,一走就走了八百多年,光景绝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别名:田螺岭)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
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该词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阙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阕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温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只可惜失去了原有的古味,不再据有怀古的氛围。
途经阳明书院,闭馆。
阳明书院,位于江西赣州郁孤台下。原名濂溪书院。明正德间南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赣南,镇压农民起义(即他自称“破中山贼”)后,在此聚众宣讲其“致良知”学说,以期“破心中贼”。何廷仁、黄宏纲、何春、刘潜、谢魁、赖元、李大集、刘润、管登等从学。
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陈履忠改名廉泉书院,迁于光孝寺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王藩倡捐于郁孤台原址重建书院,名“阳明”。订立规制,课文校艺,祀王守仁,以何廷仁、黄宏纲配祀。次年王藩再次扩建,并自为记。同治间知府刘瀛修建,又重订章程。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刘坤一赠书籍,书院生童正附课将近200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查恩绶改书院为赣州府中学堂。
薪传本孟氏七篇,吾道不孤,况此地曾留手泽;
梓里溯姚江一派,典型未泯,与诸君同爇心香。
佚名题阳明书院
(待续)
(文中相关介绍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