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边界 精进教练

                      遇见

      与曌乾的缘分似乎是好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笔,2017年10月29日,五维教练领导力M13在杭州开班,陈序老师邀请了中国大陆第1位MCC大师级教练曹柏瑞到现场分享。那时候的柏瑞给我的印象是平和淡定,当他在诉说着过去经历,似云淡风轻,却黯然神伤;那时的艰辛、那时的辛酸、那时的绝望,都融于他对教练情怀的执著之中。也许是他对教练情怀的这种执著,深深感染了我;也许是他说的教练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也许是他从容不迫的教练状态,深深吸引了我;于是这粒种子可能就根植于心中。


2017.10.29

      后来我记得又参加了柏瑞两次在龙柏饭店的关于教练话题的线下沙龙分享。让这粒种子发酵,是在去年2019年11月30号晚上,我突然收到他的私信,12.1日 他有一个线下的沙龙分享活动,正好那天是周末,正好那天下午我也有空,于是我就去到了现场。基于我的孤陋寡闻我才知道,他自己已经开发了ICF国际认证课时数的课程。那时,我已经决定要学ICF专业的认证课程,从18年下半年开始试听体验埃里克森的课程,到试听双MCC韩国人Paul博士的亚细亚高智的认证课程,再到体验进化教练的课程,所以,几乎就在我已经决定要去学习进化教练的课程,峰回路转,因为柏瑞的私信,因为这次的沙龙,所以立马就决定报名学习他的课程。没有翻译的转译,对于英文不好的我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翻译都有着教练技术的专业背景,能够融通领略到大师的教练理念,在我体验中当然全程中文更合我意。根植于心里的那粒种子,也终于发芽了,在去年12月份,我就报名参加了M1到M4的课程,开启了2020我的精进教练年之路,于是在“四月江南暑尚微”的季节走进了曌乾的课堂,带着放下所有过往旧知的心态,走进了曌乾的课堂。


                                       

                    知见

      在进入曌乾开始系统学习ICF 国际认证课程之前,我已经有四年多的教练学习和实践的历程了,我的教练理论体系都来自于陈序老师的五维教练领导力,我的教练实践小时数,也有150多个小时。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的教练认证课程也是基于目前我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常常困惑我如何去跨越这个瓶颈,跨越从知道教练技术再上升到不知道的那个状态。也就是说,对于教练技术,我从评判期待教练的那个结果,经过教练对话实战的训练,开始慢慢地改变自己内在的逻辑,打开认知的边界,让自己能够灵活地掌握教练的技能。然而,有的时候工具用的多了,我的“智”识愈丰,可能就会离“道”愈远,我感受到自己还在脑的层面进行变化。

      了解我的人和懂我的人都知道这四年多来年,我是一个学霸求知若渴,参加了各种有关于教练的包班。在我的脑海里,似乎一直都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知识没有尽头的,在我有生之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知识能成为自己转变与成长的加速器。当我听到柏瑞讲到个体与组织心智成长模型的时候特别有感触。我觉得自己目前也是从以规范主导,在向自主导向迈进;在我意识里,在迈进的过程中,找到对的路径,先从学习(知)开始,才能应对在教练技能的掌握中,对未知的恐惧。所以一定要知道才行,不知道不行。其实在这几年修炼的过程当中,我慢慢地也从向外——向内的转变中,在打开感知的边界让自己更多的用去感应。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在迈向自主导向的心智提升中走上和谐,走向安宁,内观自变

                                       

       

      柏瑞说到人生的五重境界——物质境界、情感境界、理智境界、意志境界和明智境界。所以我想到了我们小组的命名——“悟界行”。言下之意就是我们要悟到这五种人生的境界;悟到教练的边界,教练是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悟到教练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从有所为的慢慢爬上到无为大师的境界。行走在这个爬坡的过程中;行走在突破心智模式的行程中;行走在曌乾的4A教练之箭中……


                        照见

      来到曌乾,我带着全然的放下清空过往的内存,重新学习教练的体系,照见自己的心智模式,照见自己内在的逻辑,同时也希望把那份照见用在教练对话当中,全然地把那盏头上的聚光灯聚焦在客户的身上。这份照见,就需要做大量的刻意练习。所以我们小组的约定在每天早晨6:30~7:30,开启30天的刻意练习之旅。晨练对我和我们小组的几位成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所面临的是身体极限的挑战。因为疫情,我参加学习的三个教练项目的课程非常不幸地都凑在这两个月,原本曌乾的课程是在3月底,现在推迟了一个月。而另外一个DCC 数智化转型精英班 教练+咨询的课程,本来在线下展开,因为疫情现在也都搬到了线上,还有3月底报名参加的何巧MCC大师成长教练督导营,也是每周固定的两个晚上,这样一来周末及晚上的时间都在上直播课。三个项目的训练课程都有大量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但是对我学习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身体应对的挑战,白天我要在单位上班,工作也是比较忙的,晚上、周末及五一的节假日线上上课的时间占用了我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这30天的刻意练习意味着我每天早晨要5:00起来,6:30之前赶到单位,我每天基本上只能睡4~5个小时,身体非常之疲惫。然而我依然要为自己嘉许,三个课程我都认真地参与没有缺勤,无论吸收多少,都在认真学习,也是我学习力的体现;所有的作业我都认真地去完成,尽管数字精英班的作业有时候做的不完美,至少我的态度是端正的。而今天早上班主任公布成绩单,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项目最不擅长的教练+咨询的DCC数字精英班,经过助教和导师的考核,我居然在全班排名第二,进入到全班1/4的名额当中,未来能够参加导师的实习项目。而欣喜的是,在曌乾我们小组的觉察日记的打卡作业,在全班的小组里面也是排名第一。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  在这段艰辛的旅程当中,我是有打算放弃,想放弃的是DCC 精英班教练加咨询的这个课程,因为第1课我就没听懂。但是我还是放弃了 放弃的念头,坚持下来,所以今天当我看到老师和助教的评分表那一刻,我的心中是一份感动,感动自己的坚持,感动对自己的负责,庆幸自己没有放弃。

      导师给我的加分项 加5分 评价是漸入佳境 ! 態度可嘉 !具團隊精神!

      导师与助教从四个维度进行考核与打分,给我打分94与第一名 1分之差,他们的评价是:学习态度非常积极、认真,从一开始的经常性提到“听不懂”,到第三次课后渐入佳境,通过课后打卡内容能看到一直仔细揣摩课程内容,紧跟节奏。无论从行业背景还是知识背景,都与“咨询”“企业”“数字化”距离甚远,同时还在进行着另外两个课程项目的学习,但是在整个上课过程中从没有掉队,不仅挑战着自己的认知极限,也挑战着自己的身体极限。 六次课程全程参加,打卡和助教电话全部完成。 第一次课程结束后,其最大感受是“听不懂”,也有一些对于线上课的不习惯,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了“数字化”的字面意思上,同时因为没有接触过咨询,有很多的词汇不熟悉、不了解。这些没有阻碍其学习的进展,竭力完成作业,在打卡功课中再去深入理解。 从一开始的觉得所学知识没有应用场景,到后来逐渐找到生活中的场景使用,如批判性思维,由于职业的原因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使用,才能保证报道的客观与接近真实性。平时在生活中与女儿的沟通也会用到,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很多的惯性思维和限制性思维,惯性思维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它在过往经历中的有效性。 在课程讨论过程中也能积极参与、发表个人意见,并能适时的提出问题,认真配合团队的任务完成。 该学员具有较强的学习力、认真细致、条理清晰,具有新闻从业者的高敏锐度。

                                       

      之所以放在本文当中,它依然是一份照见,照见我在不擅长的项目当中,都能达到未预期的效果,那么在我如今有些擅长的教练这个领域,更加是一份支持我前行的动力。 这份照见让我洞察到自己坚毅的品质;这份照见让我在这段艰难的旅程当中以行动力影响着全组的小伙伴们;这份照见让我在这30天的教练对话当中,感知到了自己提升的点,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对照我定下30天的目标: 1.专业化训练的标准要求自己,并用PCC marker 47条来衡量 2.加强聆听,尤其是第3层次的聆听上训练,关注能量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 3.教练的临在状态,时时刻刻要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带有任何评判,站稳自己的位置。 4.每天参加晨练,每天坚持完成觉察日记的打卡。

      教练的技能就是练出来的,每一次练习都要进行反思,多听观察员和客户的反馈,借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对自己在晨练中的提升点,在亲和力上还是需进一步提高 ,在有力发问下要更加精准。所以的行动也聚焦在提升点上: 1.在创建关系上加强亲和力 2.对于合约框架课本上有4节的内容,下一步是要关注每一章节,认真地阅读加深对合约框架的理解和探索,对于合约框架更加细化。特别是在合约框架中用假如提问,要扩大价值观以及信息的改变和功能的改变方面,做更深层次的提问。比如说,假如每天都练习这些技术,一年后会有什么不同? 3.继续阅读高级隐喻这本书,对于这个新的知识点争取完全掌握.。 4.在有力发问上要保持简洁,关于直接反馈要根据当时客户的情况来做,稳定性前后要保持一致,在语音语调语气方面,更多的去调整一下。

      当5月29日我们小组30天的晨练画上圆满句号的时候,回头再看自己30天的目标,在行动的提升点上也是一点一点在往前推进,当然后续的练习还是要跟上的。

                    共见

    4A教练之箭的流程全部走完,30天晨练的目标也全部完成,我们小组共创了这个结果,我们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认真的,都在坚持着。在每个伙伴30天的目标之下,每个人都是有成长的。首先是我自己的成长也是挑战了自己的极限,身体的极限和思维的局限。放下了过往所有的工具,把曌乾的4A之箭的工具一点点从头的应用,哪怕是刻意地应用工具,显得更加生硬,但是我依然要把工具走一遍找找那份感觉,把它们融合在身体的血液里,未来在教练对话中做到轻松自如。所以从开始严肃认真地做教练,伙伴们反馈在亲和度上有待于提高,到第5次教练结束的时候,亲和力已经大大的提高。同时我发现我的成长点是加深了对组员的链接,开始慢慢地让自己不太善于主动跟大家打成一片的惯有思维变得开放了。在小组的团队当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每个人都发生了变化。碧珺,我觉得她这样职业女性,非常冷静理性,让我开始的感觉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似乎感觉她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壳,开始的小组练习中,往往带着评判、引导。随着练习的深入,她的亲和度上升了,她的评判渐渐地少了,她慢慢地打开了,我也看到了她的绽放。多旭,带着试试看的学习态度,对整个课程体系与练习并没有太多的需求,只是想在公司里把教练技术带入,能够问出一些好问题。挑战他的是早起,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不但从6:00早起,提前到5:30早起,还带动着自己的家人早起。开始晨练当中,他的合约框架还走不完整。到了最后,他能够完全把合约框架走出来,并且在深度聆听和同在的状态当中都做了很大的提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的用心,他在最后一周中,居然把我们几个人所有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发在群里,可见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陈蓉,晨练早起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中她有想过放弃,却依然坚持下来了。她的改变在于开始练习时,马上就会问别人在行动方面的问题,到后来她的4A教练之箭走的很流畅,同时在倾听、有力发问以及直接反馈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谢芳,亲和度一直是她的优势,她之前也学过一些教练的课程,对工具的应用也比较熟练。在开始练习中,她在一个简短的对话中,有时候会用到三四个工具,但是都用不完整。慢慢地她不执着于多用工具,而是把一个工具在整个流程当中用好,而不是点到为止。


                                       

      4+30的M1之旅,我们整个团队都在成长,我们也共同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特别要感谢带组教练鲁芳的陪伴和支持,特别是在30天晨练当中,她每天坚持和我们在一起,并且积极地对每位伙伴的教练做认真的反馈。相信一路走来,她都记录下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要感谢我们的助理教练LISA总经理的陪伴,与我们一起共同练习,共同成长。最后还要感谢一下总教练留芳老师的默默的关注和支持。

      30天的晨练,练的是教练的技能,练的是自己的心态,练的是与小组伙伴们的链接,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情谊,同时也欣喜的感受到作为组长的那份责任,带领整个团队一起成长,为M1的成长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在精进的教练路上,能像涓涓的流水无声无痕,能像风的轻柔暖人心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开边界 精进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