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26封国该给弟弟还是儿子?

一、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相信人和人的关系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关系,但熊老师在文中说,这句话在长时段里并不适用,为什么?在西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当中,哪一个被看成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三晋来说,你觉得“四战之地”的地理劣势和兄弟联盟的人的优势哪一个更重要呢?

答:1、熊老师在文中说,这句话在长时段里并不适用,为什么?

——这句话在长时段里并不适用,原因倒不是说“人和”的力量被夸大了(关于“人和”的力量,最耳熟能详的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而是因为促成“人和”的变数实在太多,以致于它很难在长时段里保持下去。

2、在西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当中,哪一个被看成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利。

①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不断有名人,包括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权威,支持这样的论调。

(每天听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从地理角度来解释历史,这种思路往根源上说,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②到了启蒙运动时代,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全书1/6的比例),论述了气候如何主导了世界各民族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

气候又是由地理决定的,所以这种观点被称为“地理决定论”。

③进入21世纪,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更是将地理决定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每天听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试图回答,为什么当今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发展程度,有这么大差异。为什么历史上欧亚大陆的文明与其它大陆的文明相比,有这么大的优势。

作者戴蒙德的答案是,这是由于不同文明所在的环境造成的,只有欧亚大陆,拥有一个文明快速发展的全部自然资源,而且欧亚大陆的地形条件,适合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交流和促进......作者把地理条件作为左右人类社会命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打破了那些从所谓的‘人种’角度解释历史的偏见......造成不同民族发展的路径和程度不同的,是环境原因,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差异......”)

3、对于三晋来说,你觉得“四战之地”的地理劣势和兄弟联盟的人的优势哪一个更重要呢?

——刚开始时,兄弟联盟的人的优势能起一定的作用;时间一长,“四战之地”的地理劣势就凸显出来了。

①从整个战国的历史上看,当别人都还没有认真发力的时候,地理格局这种先天因素的意义并不算特别大。谁先发力,谁就能占到优势。

②魏国出现了一位英明领袖魏文侯,所以魏国很容易就实现了“战国七雄”当中最早的大国崛起。

③而当竞争白热化,每个国家都开始发力之后,大家的打法很快就会趋同,一家的先进经验迅速就会被别家复制,高端人才会被你争我抢,联盟关系注定无法长期保持。

④这个时候,先天差距(“四战之地”)就会格外凸显出来。这就像在一个班里,当每个同学都悬梁刺股拼上老命的时候,能够一锤定音的就只有天赋和运气了。

⑤再看此时此刻的魏文侯,就算一时占尽了人和,跑在了第一位,但终归会输给天时、地利。

二、礼,是《资治通鉴》拼死拼活想要树立起来的最高意识形态准则。维护礼制就必须自上而下,只有上行才能下效。“君子不重则不威”,为人君者,若喜怒形于色,显然不符合礼制规范。借助《资治通鉴》原文中相关内容叙述并简单评论:一旦为君者情绪失控,一个合格的臣子应该怎样去把君主引回正轨呢?一位英明领袖又应该怎样去弥补呢?

答:1、魏文候情绪失控的原因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2、文候发怒的后果

任座趋出。

(任座见势不妙,赶紧开溜。)

3、一个合格的臣子应该怎样去把君主引回正轨呢?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这真是高明的回答,既拍足了马屁,给足了领导台阶,又没说违心的话,还把一场矛盾化解与无形。)

④翟璜拍马屁的效果

文侯悦。

⑤一位英明领袖又应该怎样去弥补呢?

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三、“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任何一种新的难题,似乎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解决方案”,善于活学活用历史的人确实能有不少收获,比如上述魏文候、任座、翟璜三人之间上演“谏、怒、解、悦”的故事,就成了后世君臣之间类似矛盾的模式化解决方案(唐朝就有过一次很著名的重演)。但熊老师为何又在文中说“如果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我们就有理由对这段故事产生严重的不满”?或者说,司马光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1、熊老师质疑司马光:哪有这样写历史的?

让我们重温一下故事的背景:这是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三晋封侯的三年之前,魏文侯的大将乐羊攻占了中山国。要知道这是一场灭国之战,对魏国的发展也好,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也好,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主将乐羊也算战国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大有可议之处,

但你(司马光)竟然把这一切只当成一起人际关系事件里的背景,一语带过,可有可无,哪有这样写历史的?

2、司马光的辩解

(我写)《资治通鉴》这一段前前后后的内容,可以统称为“魏文侯形象打造史”,着墨的重点全在魏文侯的英明领袖的形象上,对魏文侯时代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反而漫不经心(了)。

3、熊老师表示理解(没说认同呵)

①显然你(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实用主义的精神太强,尽想着怎么让历史经验有助于现实政治,反而忽略了历史作为它本身的样子。

②另一方面,魏文侯占领中山国也好,乐羊的历史形象也好,都很违背儒家价值观。既然这里要打造一个英明领袖的形象,给后世的君主提供一个可以仰慕和效仿的榜样,那些不合适的内容就按照儒家“为贤者讳”的原则避而不谈好了。

4、熊老师对我们说

司马光避而不谈的,我当然没必要跟着他一起回避。所以从下一讲开始,我要谈谈中山国和乐羊的事情。

四、任座的逆耳忠言和意见是,当占领了新的地盘,按照分封制的传统,兄弟的优先级应当排在儿子之前,所以,魏文候封儿子而不封兄弟,这个做法不厚道。魏文侯先是发火,然后在翟璜的劝解下以低姿态向任座赔礼道歉,魏文候真的知错就改,改将弟弟封到中山国了吗?守旧派任座固守的分封血统论抓到重点了吗?即使任座抓到了传统血统论的重点,魏文候就一定会采纳吗?为什么?

答:1、魏文候真的知错就改,改将弟弟封到中山国了吗?

——没有。

①我们会以为魏文侯知错就改,既然向任座认错了,接下来一定会听从任座的意见,把儿子换回来,把兄弟封到中山国。

②但司马光没讲的是,魏文侯的认错,认的只是不该对任座发火的错,而不是分封封错了人。他继续让长子魏击坐镇中山国,直到后来魏击自己熬不住了,想方设法回到了父亲身边,换自己的弟弟到中山国去。

2、守旧派任座固守的分封血统论抓到重点了吗?

——没有。

①任座就算固守血统论,也没抓到重点,因为在血统论里,魏击作为魏文侯的嫡长子,是魏文侯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必须留在父亲身边等待接班,只有其他儿子才可以被分封到朝廷以外。

②可见礼崩乐坏的时间已经太久,就连守旧派也搞不清到底该守哪个旧了。

3、即使任座抓到了传统血统论的重点,魏文候就一定会采纳吗?为什么?

——基本不会采纳。

①魏文侯用人,一切以能力优先,不再遵循血统原则了。

②我们在前面的内容里已经看到,智瑶和赵无恤走的都是这条路,这已经是竞争压力下的大势所趋。

所以,任座拿传统的血统论来当道德大旗,在当时已经毫无意义了。

③另外,从现实角度来看,魏文侯把嫡长子封到中山国,倒也有些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中山国不但新附未久,人心未定,而且距离魏氏家族本土太远,是一块飞地,有必要派最亲近的人前去坐镇。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26封国该给弟弟还是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