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性人的自我矫正

正好办完点事情,路遇一家书城,我忍不住进去走走——在此之前,我的读书途径经历了Kindle阶段、手机App阶段、网购实体书阶段、多抓鱼阶段,毫无疑问互联网重度用户了。但信息技术越发达,我却越来越对实体书有一种迷恋:指尖翻过不同材质、不同装帧排版的书页的实实在在的触感;一次次映入眼帘的封面,如同它的面孔,是你这段时间常常相见、多年后也不会忘的朋友;翻看效率、收藏价值,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理性人当然不会乱买书,题材上,当你脑海中有疑问,带着求知的心态读时,收获是很好的,可以避免许多读完后不知所以的浪费时间,除此之外,看作者、出版社、目录、小节,不一一而足。时间宝贵,精力宝贵,只读看好书,经典书必为好书,畅销书则未必——因此我对书店的定位一般为,感受感受读书氛围,逛逛最近又有哪些轰动一时流行性畅销书了,并不带认真的态度。
然而这次还真翻到一本想买的,《经济学通识课》,思来想去,作为一本通识书,够了啊,挺好挺好,价格五十来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买点精神食粮当饭吃,多值~开开心心准备买单去。
不知是什么鬼使神差的力量让我点开了多抓鱼,嗯……品相良好版,价格是,书店的一半……


摔.jpg

就这样,我带着一丝得意轻点了一下“加入购物车”,扔掉了手上这本书。哼,想赚我的钱能这么简单么?能么?
走着走着,我的得意似乎又转为了一丝羞愧,脑中一个小人说唉我是这么抠的人么?支持一下实体书店不会么?另一个小人说勤俭节约有什么错么?二手书让知识在不同人手中流转很有情怀啊——是的,人在做出决定后,总能想办法找出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决定,我也是这么狡猾的一份子而已。
再走着,羞愧转为了一丝懊悔。这和在旅游景点买纪念品很相似,在于你在一个美好的旅途中,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一种放松又愉悦的状态下,遇到了它,觉得它很棒,想拥有它,想把它带走,于是你付了钱,开开心心带它回家——这一连串的体验是多么美妙,而理性地追求性价比,显然破坏了这种体验,还顺便成为了商家讨厌的对象。
那么,你为了一个好的体验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怎样算值怎样算不值呢?如果在购买前评估一下,这“评估一下”的介入还是破坏了这样的体验?如果把“评估一下”的步骤前置,变为选择靠谱的渠道、品牌购买,后面体验是不是会更好?渠道品牌有时也不可靠诶毕竟无商不奸 @#¥%!……
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理性人的自我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