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练习更有效?(贲友林老师模拟课堂实录之二)

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回顾我们的课堂,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练习呢?我想大多数都是由教师提供练习题目,学生遵照安排进行练习吧。这样由老师统一安排练习题,便于老师更好的调控课堂,掌控学生,但像贲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方式老师统得过死,牵得过多,学生亦步亦趋,个性受到了压抑,渐渐的也就成了“圈养动物”,失去了自己“觅食”的能力。那么怎样提高练习的效率,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对练习题的分析和交流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我们可以从本老师的模拟课堂中来找到答案。

片段一:

学生展示自己编的一道题目: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米,高6米,求它的面积。

学生解答,并说了需要提醒注意的地方。

师:这是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的一道基本题。有没有谁的题目和他不一样的?

师:在我们班想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作业真的是要抢的,在我们班上课从来不需要像今天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忽悠他们,也从来不用担心发言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发言一次给加上5分。

师:那仅仅是一个小技巧而已,怎样让学生一个个都想抢着来,一定要有自己忽悠的办法,这个后面再交流。回到刚才的练习题,这个题目一定是我精心选择过来的,这就是一个基本题。

片段二: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题目: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它的高是6米,求它的底。

师:这个题目会做吗?

生:会做。

师:我现在关注的可不是你会做不会做,你能看出来这道题目和刚才的题目有变化吗?

生:有。

师:哪里有变化?

生:刚才是乘法,这道题是要用除法。

师:他想到了解答的方法不一样。

生:刚才是已知底和高求面积。现在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

老师不表态看着学生,学生鼓掌。

师:我们发现了这个题目与刚才的不同,刚才是已知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求面积,而现在是已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高,要求它的底。会算吗?

生:会。

指名回答。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马上可以想到,我还可以编一道题,已知……求……。

生:已知面积和底,求高。

师: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

生:好!

师:有变化吧,这需要把公式怎么样?

生:反着用。

师:也可以说倒过来用。

掌声欢送这位同学。

片段三:

学生展示题目: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底是20米,高12米,每平方米草皮需要用180元,铺完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需要多少钱?

师:这个题目难吗?

生:不难。

师:只是多了一步对吧?书上有没有这样的题目?

生:有。

师:小孩子编题会怎样编?

生:编难的。

师:有的会自己写,会不会抄书上的题目?

生:会!

师:书上就有类似的题目吧,但是长期以后学生会发现,书上的题目还是太少了,说不定我找的题目和你找的题目就一样了,他们会怎么办?

生:自己找。

师:到哪里去找?

生:练习册。

师:可是全班的练习册也都是一样的呀。我们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的最典型的事情,在六年级下学期时,有一个学生让父母把所有数学有关的教辅资料,试卷全都买一本回来,他买这个是干什么用的?

师:对呀,他就是要选题目用的,不是说都要做的。你想想看,学生在选题的时候,他为了选这道题会看几道题呢?

生:很多道。

师:会看3~5道,甚至8道题吧。他把这些题目看过了,也一定都想过了,这是不是练习呢?你会发现,看似是一道题,他背后可能练习了3道,5道,8道题目,只不过他没有解答。但他都看过了,而且也分析过了,这也是练习。不要把练习都理解在,就是把书本上练习册上的题目都做完,选题目就是练习。你想,今天的这节课上完以后,如果你能长时间都这样做,小孩子就会发现:我选题目不能总选和别人一样的。

师:这道题目你们发现有变化吧,有什么变化呢?

生:原来要一步计算,这道题目是要两步计算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

师: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道题就是将我们今天学的求面积的问题与前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了,再看一看这里有几个条件呢。

生:3个。

片段四:

学生展示题目: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面积。

2.求右图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图略,相邻两条边长分别是4厘米和5厘米,5厘米那条边上的高是3厘米)

师:他编了几道题?

生:两道

师:哇!你们编了一道,人家编了两道,掌声在哪呢?

掌声响起来。

师:你这么一忽悠,下次学生就会发现,虽然题目让编一道题,但我可以编两道,三道。其实这就是一种引导,我们现在就看第2题。有变化吧?有什么变化呢?

生:题目中有一个多余条件。

师:我们来看,这里给了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三个条件,求面积要几个条件呢?(两个)那有一个条件是多余的,这就是变化,看来我们在编题,找题时,还可以去找有多余条件的题目。

师:现在来回顾一下,刚才交流了几道题?

生:4道。

师:第1道是什么题?(基本题)那什么是基本题呢?(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适时再展示这道基本题,而且学生展示过的题目都不要拿走,后面还要用到的。)

生:已知底和高,求面积。

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已知了面积和高求底。

师:那是谁的题目呀?此时学生会报到那位学生的名字吧,听到别人报自己的名字会是什么感觉?(很自豪)这就是表扬、鼓励,表扬的方式有很多。

师:接下来的题目有什么变化呢?

生:多了一个条件。

师:哦,也就是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之前学过的相结合。最后一个题目呢?

生:也是多了一个条件。

师:它与第3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虽然都是三个条件,但前面那道题要用这个条件,而这次却不用!

师:在第四题中,这是个多余条件。你看看这些题目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吧。

生:有联系!

师:今天这样练习,下次到三角形学生会不会去变化呢?到梯形呢?你会发现,今天练习的不是一道题,而是一组题,一串题。

当学生把这些不同的题目找到了联系,下次学生看到这个基本题,他还会不会把这个基本题目去改呢?学生都自己去改题目了,在考试中再看到这些题目,就会知道这个题目是由哪个题目改编过来的。你想,当一个学生能把一个题目的前世、今生、后来,都看出来的时候,这个题目对他来说还难吗?他一看就会知道,这个题目要注意什么,这个题目是怎么改过来的,这个题目和哪个题目很像,但又不一样。所以他学的不仅仅是解答题目,他更学会了题目之间该怎样去变式,题目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不一样的。而且平行四边形学会了,以后三角形和梯形也会了,等到以后其他的题目他就知道:我可以去把题目倒过来,我可以去增加条件,我可以增加有用的条件,还可以增加多余条件。

以前我们老师上课,基本上是老师在变化题目,现在这样的课上完以后,学生自己会编题目了。所以你去体会一下这样一个过程,和你以往的练习过程有什么不一样,你该怎么样把学生忽悠的我就要去找那些不一样的题目?

赏析:

1.教师让学生自己找题目,编题目,学生拥有了练习题的选择权,练习的主动权,变被动的等待为主动地参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来展示自己的题目。

如果我们仅仅是让学生编题,没有任何激励机制,学生会这么热情高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吗?所以,我们还要在忽悠学生上面动动脑筋了。就像贲老师说的那样,怎样让学生一个个都想来,一定要有自己忽悠的办法。平时我经常采用加分、口头表扬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但比起贲老师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鼓励,我的方法还是略显浅薄了!真正的高水平的表扬不就是应该像这样:既有不失时机,不动声色地赞赏,让学生感到特别真切,自然,感受到这是老师发自内心真实的表扬;又能通过老师的激励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认为我的作业就是我自己的作品,我应该积极地做学习的主人,跟别人分享我的作品。只有当学生真的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变被动的等待为主动地参与,从而释放学习的激情与能量。

2、对于学生找来的题目,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都编了哪些题目?哪些题目对本节课来说是有用的题目?是有价值的题目?在课堂中应该先呈现什么样的题目,后呈现什么样的题目,教师一定要做好安排。就要求教师既要提前看一看学生找到的题目,做好记录,还要求教师认真,深入地研读教材,对教材、对学生有一个准确、整体性的把握。

上述过程中,题目的呈现是有一定顺序和层次性的,从基本题到变式题,从一步计算到两步计算,从常规题目到有多余条件的题目。每一题,都是老师精心选择的,每一次改变,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联系,我们不得不佩服贲老师的教学智慧,他能将一道在我看来再平常、简单不过的题目,变成一颗神奇的种子,具有理性思维的种子,并播撒在了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学会了数学地思考。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而它的到底有多少价值,却是要因人而异的。

我们作为教师,每天都要上课,但一节课与一节课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因人而异,有的一节课是教给了学生一点知识,有的一节课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有的一节课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想,有的一节课激发起的是学生求知的热情。华应龙老师说:一节课的价值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人对一节课的加工程度,我们教师对一节课加工的时间越短,这节课的价值就越低,我们教师对一节课加工的时间越长,这节课的价值也就越大。何为加工,怎样加工,就是我今后要思考的问题了。

3、课堂的改变,源自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这样的课堂,教师让学生提供题目,并自主地练习,丰富了练习的方式,提高了思维的含量。贲老师说,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学生也就思考了这道题目考查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习不一定都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才是练习过程中更需要强化的。

可以说,这样的练习方式我们每个老师都不曾思考过它的价值。就我自己来说,虽然也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进行课堂交流,但基本上也都是就题论题,很少能像这样把一个题目这样变化,而且还是由学生来变化的。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也就一直在题海中挣扎,即便是在复习中将题目进行了归类,分块复习,这种归类也都是由老师操作的,学生跟着老师的安排,亦步亦趋,根本不需要动脑思考,他怎么能真正地体会到,感悟到题目之间的联系呢?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一直以来对练习“历来如此”的认识,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中,并在练习中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并不在于量的多少,更多的是要关注练习题本身的价值。

4、教师要做学生编题的引导者。前面我也多次提到,自己在实践这种方法时总是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总觉得学生都不会找题目,找到的题目没有什么价值!看了贲老师的教学,我明白了,学生不是天生都会自己找题,编题的,这是需要教师去指导的。上述过程中,当每道题目展示出来后,贲老师都会引导学生去看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与前面题目有什么联系?在学生找到题目间的变化和联系后,贲老师就大力表扬供题的同学,并在表扬中结合着具体的题目,不露声色地对学生进行了选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知到了“好题”的标准,明确了今后编题时的方向。学生有了这样的指导,再加上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还会怕学生不会编题吗?当一个学生都会自己编题了,能把一个题目的前世、今生、后来,都看出来的时候,还怕他不会做这个题目吗?

5、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让学生做练习,眼睛只盯着最后的那场考试。甚至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现象:这道题目考试会出,我就天天练,练不会就背答案;这道题目,这部分内容考试不会出,我就不讲了,把时间留给有用的练习。贲老师说,你的思考,你的认识,决定你的行动。对于小学生而言,究竟是做对一道题,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重要?还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感受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魅力重要呢?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当你把学校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简单理解,就是知识忘记了,能力沉淀下来;灌输的忘记了,熏陶的沉淀下来。对数学而言,若干年后,学生还会记得他曾经背过的那道题目的答案吗?他可能不会再用老师曾经教过的知识来思考某个题目,但他会用他所积淀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将这些思想,方法用到其他方面。所以,教师不是在用教材搞教育,而是在用自己的人格搞教育,严谨的治学态度,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宽厚仁爱的博大胸怀,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让练习更有效?(贲友林老师模拟课堂实录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