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圆桌议题:(选择下面这段话对你感触最深的部分)
有人说:「其实我特别喜欢表演我美好的感情。」
是的,你美好的感情,是你心理的一部分,人或许不见得那么爱另一个人,但是人会因愿望而表演。表演理想,表演向往。表演有时候并不是虚伪,而只是亲身的表达。我们分不清伪造的生活,还是只是小说。

这段文字,让我联想起有段时间特别火的一句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装着装着就成真了)

非孤立事件的发生,总伴随着心理学原理,向心理学寻求答案,便找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心理学现象,该名称来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有一个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不仅是一个国王还是一个雕塑家,他用象牙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且深深的爱上了她,维纳斯为其真情所感动,将雕塑化身为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就此实现了心愿,与自己深爱雕塑所幻化的少女结为夫妻。

心理学定义: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在美国心理学家 朱瑟琳·乔塞尔森 所著《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书中,对该效应进行了更深度的剖析,该效应出现在工作、教育、人际交往等情景中,涉及面非常广阔,在此选取个别场景来探索这一心理现象。

在我们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时,我们会对接触的人设定角色,观察别人是否与我们设定的角色相匹配,这一动作不止在一开始存在,在后续的交往中也会持续下去,我们会用行动或语言去强化对该角色的认定,于此同时别人也在对我们做相同的事情。当别人一直符合我们所设定的角色时,我们即会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与其交往下去。反之,则会导致心理矛盾的出现,或是在一开始便拒绝与其交往,或是交往以后对其反感而产生隔阂。

在爱情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两个相爱很长时间的人,突然某一天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个美好的对象,于是两人之间的裂痕便越来越大,直至结束这段感情。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解释的话,在爱情关系发生之初,情侣双方都会对另一方产生角色预期,在双方热恋时,便会不自然的迁就对方,扮演对方心中那个美好的角色。然而热恋有其尽头,生活却会持续下去,当激情过去,当我们暴露出了原本的自己时,双方心中的预设角色便和现实产生了矛盾,我们可能会数落对方「你再也不像当初那样爱我了」、「你变了」、「你原来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找出解决之道,则会导致感情出现裂痕,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来看,多数人会选择忍耐,少部分人会结束这段感情,然而忍耐下来的人就能幸福了吗?结束感情的人,在下一段感情上便能重新获得幸福吗?不去找到问题的原因,去解决它,可能幸福便和你无缘。

我们该如何处理情侣间的皮格么利翁效应呢?

我们最好的办法是理解与沟通,当我们明白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后,便能理解,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他(她)的全部,即使是和你最亲密的那个人,在一段感情中,我们都会为了对方而做一些扮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便是那样的人。一个人终其一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最终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自己。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抱着更加宽容与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对方的角色,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去容纳那个不完美的他(她),通过积极的沟通去确定自己内心的疑问,不仅能帮助你理解对方,也更加能看清自己。

结尾,引用书中一段精彩的段落:

在人们把他人构建为某个角色时,人们能够让他人重新构建自己。在我们确定其形状前,他人的世界是无限无形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如同皮格马利翁一样,爱上了自己的象牙雕塑拉泰亚,女神维纳斯赋予了它生命。我们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雕刻他人。然而与皮格马利翁不同的是,我们也被他人雕刻—我们的拉泰亚也有自己的需要与欲望,自己的主观意识,即便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恋爱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