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江南,在水乡里等你

和江南的相遇,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细碎的阳光跌入高高的牌楼、斑驳的山墙,我踩着斑驳摇曳的树影,跌跌撞撞地闯入了这昔日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南浔。

仿佛只一步的距离就从宽阔的柏油马路踏入了湿漉漉的长满青苔的石板街,都市的摩登与现代和古镇的朴素与清雅,像影片镜头的转换一样自然而流畅。

循着东大街前行,一路上人影稀疏,与印象中的古镇的热闹与喧哗大相径庭,没有沿街的叫卖声,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只是微风中静立着的商铺,斑驳的灰白石墙及半掩半闭的木镂门窗,在瓦蓝的天底下生动地铺展着。

穿过两座石桥,便到了依河伫立的民居建筑群——百间楼。百间楼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家谱而建的房屋。《竹枝词》中“参差闤闠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宕漾,春波影泛百间楼”,说的就是百间楼前的“百间港”,亦或称之为“百间河”。因一河两岸,有楼房百间,故得其名。


百间楼


骑楼式长廊顺古运河道蜿蜒逶迤,沿着长廊步行数百步便到了我此行的居处——留荫庐。

这是百间楼其中的一间老房子,门廊上方爬满了青黄的藤蔓,迈入一扇古朴的木门,扑入眼帘的便是高低错落有致的各种绿色植物、嶙峋的山石、古色古香的器具。午后的阳光把石榴树、枫树的影子切割得细碎而柔和,和着绿色植被环绕着的一池清水丁淙声,光影中流动着古镇缓慢而律动的节奏。水池右边是沿墙而立的木质长廊,左边则是一个高台,一只小白狗躺在台子上晒着太阳,一只鹩哥清亮地叫了声“老板”,一下子打碎了这慵懒的旧日时光。沿着曲折的鹅卵石小径向前,穿过前厅,则是别有洞天的后花园。


住地后花园


厢房和花园分由两拱石墙隔开,一拱隔开为两间相邻的厢房,一拱隔开后花园——逸园。跨进园子,客栈主人精心修饰的盆栽或倚墙透窗,或垂桌拂阶,形态各异,色泽清亮。

在花木山石的掩映下,一架秋千使这百年古宅中更显出一种特别的意韵,宁静而清幽。坐在小亭里休憩一会儿或倚在秋千上慢摇轻晃,旅途的疲惫瞬间一扫而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中提到:“虽然算不得大园庭,但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 这仿佛正是这座古宅的真实写照。

我就住在这清幽的后花园的幽兰居里。室中清洁雅素,屋内的陈设也是一例的古式家具,黑光漆的木质雕花大床,衣架盥厢奁书灯之类一应俱全。

安置好住处,时间尚早,行走在温暖的街巷中,明媚清静。和我一起来到着清幽之地的,还有天上漫卷的白云和在河面上盘桓的雁阵。两岸的垂柳轻拂水面,一两株破河岸石阶横亘在河面上的树木,枝头都要伸到另一岸去了。河两边禁止开发,因此这里还是镇子里最古朴的模样。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将各楼相连,与映在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枕水人家的画卷。

穿廊而过,古镇人的闲适就在溪岸边、檐廊下大婶筛捡野菊花的笑容里、老者垂钓的目光里、阿婆淘洗青菜的手掌中、煮着菱角的炊烟袅袅中,所有的时光都被拉得悠长,一如一路踩踏着的细碎的树影。


乌篷船


“碧溪深处绝世喧,自汲清流日灌园,却笑渔船长共到,不知是否比桃源。”秋季的午后,狭长的河道里,乌篷船在船夫的桨下轻摇慢晃,穿过一座座连接着此岸与彼岸、历史和现实的石桥,桥下船上的人和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各自眼中的风景。船桨和石阶,滑动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时间的痕迹。吱呀的桨声、婉转的鸟鸣,惊散了悠悠的树影,也惊醒了在秋韵中迷醉的游人。

一路走走停停,檐廊上高旋的大红灯笼间次亮起了橙黄的灯光,照着破瓦而出的枯黄的蒿草,照着河边青湿的台阶,也照着在河边漫游的人影。在临河的书店前停下了脚步,靠窗而坐,隔绝了青石板街上的脚步蹬蹬,河畔的水声淙淙,伴着咖啡的香气,展开一卷书静静地读上两个小时,心事便也烟消云散了。

走出书店,街上的行人更加稀疏了。在灯影中快步疾行,折回住处。简单洗漱后打算找几页纸略作小记,竟发现了几本留言簿,其实说是留言簿倒不如说是故事集、涂鸦纸。一页页翻开,记录的或是曾经在这间屋子里住过的游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或是孩子式的涂鸦,或是独行人或忧或喜的故事。每一个有故事的旅人,在异乡的水畔深宅,轻轻地用文字吐露心声。我在读陌生人的故事,仿佛也在诉说自己的故事。

第二天,沿着古洵溪向南,漫游张石铭旧宅、刘氏梯号、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这些标志性的旅游景点。高大斑驳的围墙、石狮蹲守的大门、高至膝盖的门槛,无不彰显着商贾云集的繁盛和历史的显赫厚重。

张石铭旧宅前临古浔溪,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因其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铭”。宅院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既有防火防盗的两叠、三叠徽式马头墙,又有私家西洋舞厅的洋楼;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还有不染纤尘的彩色玻璃、洋红砖瓦、壁炉和克林斯铁柱,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和张石铭旧宅隔溪相对而立的则是刘氏梯号。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又融入西欧罗马式风格,高大恢弘。梁坊、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体现出家族品味,罗马石柱、红砖、立面精致的砖雕、铁栏杆、百叶窗尽显巴洛克风格。

这里既是巨贾云集的蚕丝贸易中心,也是烟火万家的豪富居所;既走出过拥有“四象八牛”之称的清末巨贾,也走出了“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文化大儒。财富与文化,在这里融合的完美无缺。

一路走马观花,未及细细欣赏雕梁画栋的精细,认真品味富商巨贾的传奇故事,倒是有幸赶上了鹧鸪溪边的两场演出:小剧场的一曲《游园初遇》的越剧,深沉隽永,缠绵柔和;小莲庄的水边舞台上,身着青叶红荷舞衣的女子在溪畔翩翩起舞,舞姿曼妙,清新动人。

演出散场,到小莲庄里走走。这个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由外园、内园及刘氏家庙三部分组成,以“园中园”闻名遐迩。《江南园林志》中记载“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湖州,杭州为尤。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吴兴园林,公实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小莲庄主体为十亩荷花池,亭榭楼阁,曲桥长廊,环绕池周。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


嘉业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有亭、有假山,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藏书楼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后进正厅为“嘉业厅”;正中高悬 “钦若嘉业”九龙匾。建造考究的52间房屋均为藏书之库房。每间书库,地板坚固,书架整齐,多落地长窗,便于通风采光,楼下窗格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样作为装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

逛完所有的景点,不觉已饥肠辘辘了。加快脚步,再折回百间楼品一品阿婆的“三碗茶”。其实昨天已经来过,但阿婆陪着上海来的女儿的朋友到镇子上去了无福消受到。作为饕餮之客,怎么会轻易放弃呢,为了这传说中的先甜后咸再苦的“南浔三碗茶”,辛苦些也是值得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阿婆为我准备了一张小桌(其实就是一把宽木凳),一把小板凳,放置在岸边的石板上,说是可以看景,也正合了我的心意,可以一边欣赏清风拂柳的美景,一边品尝茶的香甜浓淡。第一道风枵汤,类似冲泡后的糯米锅巴,香甜软糯;第二道熏豆茶,配有薰青豆、桂花、橘皮、胡萝卜丝、芝麻等,咸香醇厚。第三道是绿茶,因为还未吃饭且就我一人,也没什么特色,就听从了阿姨的建议改成小食了。在一杯一盏中细品慢呷这甜咸的味道,聆听古运河的流水潺潺,倾听一砖一瓦的故事,细数这打马而过的水乡时光,恍若梦回千年。偶有游人经过,这河边的一人一桌一椅,一碟一碗一茶竟也成了他们镜头中的风景。

除了茶,状元楼的双浇面、丁莲芳的千张包、出了南浔方圆十里就变味的绣花锦、百年老店“野荸荠”的橘红糕、定胜糕……各种地道的水乡小吃和小菜,已经将视觉之旅变为饕餮之行。

这里,没有十里洋场的声色犬马,没有栉次鳞比的商铺和声浪袭人的沿街叫卖,有的只是洗净铅华的厚重,浓淡相宜的闲适。

打马江南,我在南浔秋日慵懒的时光里等你,等你说一说动人的陈旧故事!

(两年前的旧文,让我怀念起江南水乡来,好想出去走一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马江南,在水乡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