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 汉石中之至宝,尤耐玩赏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辰造。此碑无额,出土于明万历初年陕西省阳县旧城华里村,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曾埋于渭水沙碛中,未经风雨的剥蚀,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1957年移存于西安碑林。

《曹全碑》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是秀美一派的典型。也是西安碑林所藏东汉刻石中极为珍贵的一通东汉石碑。它与《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合称为“汉碑四品”。在现有汉碑中,《曹全碑》拓法虽不为精善,但较之当时所拓,神理浑沦可爱。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发展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称“古隶”,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汉隶在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

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内容

《曹全碑》可谓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评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廟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艺术风格

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并有其挺拔的一面。我认为写此碑时点画尽量写得丰润,避免枯瘠。行笔的方式多提顿,因其贴笔势圆熟潇洒,在临习时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  

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应力求丰富。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另外,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同时也是隶书临习的重要碑帖。

《曹全碑》局部欣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全碑》|| 汉石中之至宝,尤耐玩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