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的修炼是团队学习,这一章也给了我特别的印象,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团队合作,所以这一章都是启发性的意义。
这一章里,吸引我的是意义在讨论中的流动,这与我之前接触的讨论太不一样了:意义怎么会流动起来?而且书中说,因为流动,整个团队“向更大的智能敞开了”。
这种流动吸引我是因为它蕴含的优美,而这种优美在于它达到了群体智慧的协调性。
真相往往会伤人,那么真相基础上的协调是怎样达到的?
转变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始观察我们的思想,承认它是建立在假设而非确凿无疑的事实(我们愿意这么相信)的基础上,作者把这一转变的发生称之为“悬挂假设”,光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就用了一本书来写(《第五项修炼:心灵篇》)所以在这章里,悬挂假设的详细原则并没有说明。
但“观察我们的思想”也足够从宏观上用一章来解释了,书中说:
“当我们从许多不同角度来探索复杂、困难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由此开始观察我们的思想,也会观察与自己’思想’不同的思想进程。”
“比如,在深度汇谈中如果发生冲突,大家很可能意识到紧张气氛,但是,紧张气氛就是从我们思想中来的,大家会说’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执著自己思想的方式,在发生冲突,并不是我们本身。’一旦大家看清了自己思想的参与特性,就会开始把自己和自己的思想区分开来。”
这两段话揭示的是思想和我们的更佳关系:即思想只是一种理论,并不是它们掌控了我们,当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就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也意识到了意义流动的基础:因为“我”是变化的,我可以不断持有不同思想并对它们有新鲜的角度和看法。
接下来本章还探讨了思想的其他问题:
“波姆认为,’深度汇谈的目的,是揭示我们思想的不连贯性。’不连贯性有三种。一是思想否认自己的参与特性,二是思想只在自己运转,就像程序在运行,而不探索现实。三是思想建立自己的参照标准来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本领是思想自身参与引发的。”
在和自我划出恰当间距后,作者又指出,思想应当与现实划出恰当的间距,但与自我间距应当拉远相反,思想与现实的间距应当拉近——不探索现实,是间距不恰当的实例。
这两组说明让我对思想的认知更为立体:原来思想和现实、和我都是有间隔但又存在互动的关系。同时,这也对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一直以为他人对我怀有敌意,这种思想完全占有了我,这就发掘出了我不能将知识举一反三的根源:思想固守自身不能流动,也就没有反思自身的可能。
另一方面,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又是封闭自我拒绝现实的,那就是既不能理解他人的善意,又不能接受真正的失败,因为那些与“应当的”善意与敌意都不相同。
可是,既然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敌意,怎么会不能接受真正的失败呢?
接下来ATP的案例揭示了真正的失败,让我从对比中找差别:
ATP产品开发是基于一种电路板新技术,团队和主管都热情奔放,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在前几年,订单持续快速增长,但在1995年销售额却突然下降,原本信任ATP技术的两家主要微型机生产商停止了新产品线,导致了ATP产品当年订单50%落空,1996年,情况并未好转,主管后来被撤了职。
ATP错在哪里?他们的热情自信,使管理团队陷入了内部不协调的战略思考——激进的增长目标,部分缘于团队对产品的深信不疑,为了达到目标,营销团队受到很大压力,他们的对策是与几家主要客户建立大量业务联系,对他们产生了严重依赖,当大客户出现问题时,ATP就遭殃了。
ATP的结构问题是“转移负担”,ATP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需要——了解已知与未知而又须知之间的差距,但这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危险,个人和团队�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