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沟通法则,用最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

生活少不了沟通,向领导汇报工作,和朋友讨论一个问题,让对方清楚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和投资人同在一个电梯里,你要清楚的表明意图,并且让人接受,你会怎么说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10秒沟通》这本书,这不是一本被大咖力推的畅销书,但是里面有很多普通人能够读懂的表达技巧。

图片发自App

有人会问:10秒种,能说几句话?能把事情讲清楚吗?

看完这本书后,我回答你们: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则,技巧,就能~说清楚。试想罗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1分钟的音频推送,能讲一个道理,10秒钟说自己的想法足够了。

在说之前,你需要认可一个观点:

一个人说不清楚,不是他表达能力不行,而是脑袋不行。《好好说话》中也说过:只有清楚,才能说清楚。所以在说话之前,你必须要想清楚。

10秒沟通在会议,电话沟通,即兴演讲中经常被用到,为什么是10s呢?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这样解释的:一个人不刻意去记,记忆会在18秒后消失,这就是著名的彼德森范式理论。

留心观察,我们容易记住一个人说的第一句话,和他最后说的话。前者是出于兴趣,好奇他会说什么,记住后者完全靠大脑记忆。

要想别人能清楚的记住我们说的话,要想清晰的表达自己,就必须要知道这套10秒沟通理论。

10秒沟通不限于只能说10秒,而是说将要说的内容分段,像写好的文章一样,10-10-10-10-10-10,6个10秒就是1分钟。有层次,有结构的表达。10s按照播音主持的语速能说50字,这就是一段。

那么如何构建说话的结构呢?

1.把握主题

沟通有技巧可言,有模板可套,但是我认为最大的技巧在于察言观色,临场应变能力。

主题包括:

①地点:是会议?婚宴?路上?

②人物关系:上下级?家人?朋友?

③话题:找投资?恭贺词?劝说?

我只是列出了一小部分,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主题的重要性。

一位老板参加员工的婚宴,在酒桌上大家举杯之时,老板发言祝贺新人,从自我介绍到与朋友的关系,员工与新人的故事,整整谈了5分钟之久,大家举杯听这位老板讲,刚开始挺有兴趣,慢慢的有人开始在私底下唠叨,有老人开始坐下。时间说的太久了,祝贺变成长篇大论,大家举杯都很尴尬。

尽管他是老板,但是这种场合,主人公是一对新人,祝贺不在故事长短,而在营造喝酒的氛围。没弄清楚这一点,哪怕说的内容再好,也是不合时宜。

2.观察需求

沟通不是一个人的事,沟通就像两个人练习乒乓球,不能一个球过去,别人接不过来。别人接不住的球,不能代表你打球多牛,而只能说是你~不会练球。说话也是一样,要交流能你来我往,愉快的进行下去,就必须说到点子上。

观察需求可以用于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电话沟通中,说完一个10秒后,及时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观察他们的神情,有没有听懂这段话,然后在进行下一个10秒的表述。

3.先说结论

我们表达的惯性思维是:起承转合。由于,然后,但是,最后,这样一个模型,或者是:因为……,所以……  而在口语交流中,这种模型却很不实用,过于长的背景介绍会让人感到乏累。

比如这样一个故事:

经理,由于我婆婆来了,这两天她生病,不能帮我带孩子,我工作上推不开,我已经提前把上班时间要做的事完成,想请个假,照顾孩子几天。

要是经理听到这么长一段话,一定会皱紧眉头,摸不着头脑,越听越着急,心情能好吗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请个假,因为家里孩子没人照顾,并且工作上的任务提前完成了。搞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这就是先说结论的好处,第一时间让对方知道你交流的目的。

常见的表达模型有哪些?

SPAH模型(情景-问题-尝试-帮助)

情景是出于礼貌,一般询问对方有没有时间,然后诉说自己遇到的问题,尝试过哪些方法,但是没有解决,最后希望对方帮助自己。

MTV模型(我-成就-价值)用于自我介绍

我是谁,有哪些特长,优点,然后具体用数字展开这个优点,最后,我在哪些领域能够帮助他人。

被忽略的演讲技巧: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

口语表达不同于写作,语音语调能够调动人的情绪与注意力,好的演讲家一定是一个善于划分句子的专家。读到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时有必要的停顿,语音加大,是很常见的。

语音语调分为:大小,高低,缓急,间歇。

当然这是建立在大脑对句子详细拆解的基础上,所以回到最初我们讲的:说的清楚的人,一定是想的清楚的。

最后就是刻意练习,书中提到每天对着镜子训练一段话,10秒钟,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根据不同的场合,训练说话的思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有必要时用笔记录下来,其实表达有迹可循。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演说家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10秒沟通法则,用最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