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总是绕不开孔子。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文化的源头。有文字以来的思想沉淀,都得以在那个时代显现。
然而,也许是孔子“太先进”,同时代的人,并没有给孔子太多的礼遇。也因此,孔子退隐,选择了教育。
正是凭借着“孔夫子”的教育,众多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传扬,儒家文化才得以走向正统,发扬光大。虽然在最初,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也并不完备,是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才得以成形,但我们依然要肯定孔子的伟大意义。那种开创一个时代的意义。
这是何等深邃的思想,能让中国的知识分子追随几千年,这又是怎样的人格光辉,可以让如今的人们,依然尊崇为师?我们从《论语》中,得以一窥。
可惜的是,如今的孩子们,大多读不下《论语》。文字太过古奥,又因为是语录的形式,所以,很多背景知识的缺失,又造成了理解上的歧义。兜兜转转,我们熟悉的还依然是孔子最为人称道的那几句,关于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要想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一本入门书籍,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就是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2.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生,非常地波折。他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幼年孤苦的经历,又让他过早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残酷。他好学,学任何可以学习的本领。也正因此,他获得了邻里的肯定。大家都说,孔子很有文化,而且有礼。年轻的孔子,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向国君进言,又辗转于各国,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最终,他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不再追求政治上的成就,而是专注于教育。他培养了非常多优秀的人才,正是他,开启了私人教授的全新的教育制度。
社会上“士”阶层的兴起,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孔子正是处在转变的关节点。他的思想,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崩溃时期“人”的解放。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于那个时期的社会而言,孔子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说起教育,孔子最擅长富有启发式的“对话”。我们通读《论语》,会发现,孔子非常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因材施教。和孔子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他们也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李长之在这本《孔子的故事》一书中,非常详细地书写了孔子的一生。这故事绝非杜撰,虽然想要还原,是如此之难。几乎所有能考证的地方,李长之都有详细地标注。难得的是,李长之并没有因此而破坏整本书阅读的流畅性。他会把所有文言的内容,都用现代文的形式去书写,正因此,哪怕是小学生,也可以很好地读懂这本《孔子的故事》。
3.研究孔子,先要了解孔子
想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就要了解孔子的一生。结合着李长之的注释,我们再进行更深层的拓展阅读。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孔子的路径。
又因为李长之特别擅长此类传记文学,他用笔温润,又饱含情感,对当时的争议,李长之选择了回避。可如果你细看,也能领悟作者的思想倾向。
封建思想不是孔子的错,对孔子的错误解读,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孔子。
真实的孔子,非常地赤诚。不是教科书中那种刻板的形象,他敢爱敢恨,又洒脱智慧,是我们后代值得学习的榜样。
《孔子的故事》出版得很早,所以,也更显得难得。李长之治学严谨,又饱含深情的行文特点,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往往有着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挚的热爱,都被投射在了作品中。
生命短暂,但作品的影响,却意义深远。在这一点上,孔子如此,李长之也是如此。
希望所有想要了解孔子,而又苦恼于读不懂《论语》的人,可以先来看看李长之的这本《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