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最强谋士荀彧,忠于汉室为何选择曹操不选择刘备?

三国之中曹操在征战天下时候, 其手下五大谋臣, 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曹操能够建立霸业,首席功臣及谋臣非五个人之中的荀彧莫属,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可见曹操对荀彧之倚重,从史学和时间角度上讲,这荀彧更亲近汉而非魏,在三国时代如果说曹操做为汉贼,刘备作为皇叔,为何荀彧选择曹操尔放弃刘备?

首先来说曹操早年真心是一腔爱过热血,在自己实力远不及董卓十分之一情况下,决意征讨之。而袁绍、袁术之流虽手握重兵,讨伐董卓流于形式,所想的都是如何获得自己的利益,毫无真心匡扶汉。荀彧看人完全不以身世背景、军事实力等这些硬实力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是前途,而是从才能、个性等多个层面来评判,因此荀彧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选择当时实力弱小的曹操,从袁绍和曹操的发展历程来看,荀彧看人的眼光还是非常准确的。

那些性格有缺陷的人物如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荀彧也非常准确的预料到了他们的结局。但唯独曹操,是荀彧看走了眼的。曹操早年被许子将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简单来说就是曹操这个人很有能力,就是性格古怪,不按常理出牌。以荀彧看人的眼光,对曹操自然也是非常了解的。荀彧还是很认可曹操,毕竟乱世争雄,像刘备那样高喊大仁大义是不会把那些祸乱朝纲的人给喊死的,就得用点非常规手段来实实在在的打败敌人,待到统一之后,让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这个时候可以好好治理国家,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这才是真正的所谓“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士家,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氏与汉朝廷的关系非同一般。曹操在新得荀彧时喜道“吾之子房”其实寓意颇深。这里我们就要先了解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张良也是士族,三代韩相之后,秦末其志向是复韩国。虽以客卿为刘邦谋主,但在刘邦灭秦封汉中王后依然选择返回韩国。出仕韩相是他的毕生志向,直到项羽斩韩王,他才再归刘邦全心佐汉。

所以荀家对于曹操始终是客卿,曹操暗示荀氏日后可以重择新主,但荀彧显然并不赞同。董昭劝曹操晋魏王,荀彧反对,二人终于反目,曹操对荀彧的依赖变成了怀疑,把长久据中持重的荀彧,以劳军的名义调出来,并趁机将荀彧留下,致使荀彧年仅五十就不明不白的死于寿春,比活活累死的诸葛亮还要年轻。

因为曹操是荀彧知遇上司,二人早期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但是荀彧的贡献多半在汉不在曹。他对曹操最大的帮助是引荐了不少贤良。在196年以后,荀彧与曹操的互动,能找到的也仅仅是“四胜四败”一书而已。

不管怎么说,当曹操得知荀彧去世的消息后,还是十分悲痛和深深自责的,这份悲痛与自责应该是发自真心的!像曹操这样的人物,枭雄也好,奸雄也罢,这些人是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和某些人与事而停滞或放缓自己前进之脚步的,因此曹操也在荀彧死后的次年如愿加九锡,进魏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独揽大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正是这类人物推动者中国历史的前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操手下最强谋士荀彧,忠于汉室为何选择曹操不选择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