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2-1:他的上位,真的是谋朝篡位吗?1

作者:文元,历史畅销书作家、历史文化学者,曾出版精品图书《道光平叛》、《弱势守土》。


《 雍正的上位,真的是谋朝篡位吗?》

 清初有三大疑案: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因为当时流传下来的野史说雍正用非正常手段夺取了皇位,所以雍正继位也成了清初三大疑案之一。今天我们聊聊,雍正的继位真的是谋权篡位吗?

1

一提到雍正皇帝,人们肯定会想到“九子夺嫡”这件事。康熙晚年,他的几个皇子为争夺皇位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终为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于是,围绕着胤禛的即位,有人说他是谋朝篡位。

有关雍正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改诏篡位”,说当年康熙帝本想 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tí],在他病重后留下遗诏:“传位十四子”,遗诏交给国舅隆科多收着,而隆科多恰是皇四子胤禛的死党,二人勾结,将“十”字改为“于”字,因此,遗诏由“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这个说法看似可行,其实是根本行不通的。首先清朝在皇子之前都要加上“皇”字,比如皇长子、皇四子、皇十子,等等,若真的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也应该是写作“传位皇十四子”,既然如此,那么,在这里也就不存在什么把“十”字改成为“于”字的问题了。因为,若是修改了的话,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连语句都不通,还妄论其他?

另外,就算当时把汉语的“皇”字给省略了,但当年清朝是由满族人为主体建立起的政权,遇有重要诏书时,都是以满文文本为正本的,汉文文本只是副本,这就像清宫里的每座宫殿的匾额一样,上面书写的宫名既有汉文,也有满文,汉文居左,满文居右,右为上。清朝的传位诏书正是由满汉双文写成的,汉字还好修改,只需轻易添上两笔就可以了,可是满文中的“于”和“十”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所以,将满文中的“十四子”改为“于四子”是根本不成立的,那么,“改诏”之说也就根本不会发生。

就在几年前,辽宁省档案馆首度展出了该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实物,它正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的,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里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雍正皇帝。

通过这份“康熙遗诏”实物档案,我们可以完全印证“改诏”之说 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而且,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文本绝对没有改动的可能,于是,许多人甚至认为,通过这份诏书完全可以证明胤禛即位的合法性。

2

不过,另有专家认为,康熙遗诏仍不能证明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因为,即使改诏不成,但仍有可能事后伪造,眼前这份康熙遗诏谁能保证不是事后制作的呢?。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正史的记载和胤禛登基后的追述,以及当时人的耳闻目睹,来看看胤禛有没有制作(或者说伪造)康熙遗诏的可能。

据正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皇子至御榻前,传位于皇四子胤禛,随后驾崩于北京西郊的畅春园。

于是,胤禛即皇帝位成为了雍正皇帝,随之而来,有关雍正皇帝身份的合法性就流传出许多风言风语。

想必雍正本人也早有耳闻,后来,为了辟谣,雍正在自己撰写的《大义觉迷录》这本书中这样追述:康熙临终时,将遗言宣付给负责禁卫的隆科多,由隆科多传口谕,令他入继大统。

于是,我们从中可以证明一件事,这就是:在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之时,只有口谕,而没有任何文字上的东西。

另据正史记载,三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十六日,胤禛公布了所谓的遗诏,而且只宣读了满文文本。

由此,我们又可以证明一件事,即:现存的满、汉、蒙三种文字的“康熙遗诏”,最早也都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制作完成的。

那么,从康熙驾崩的十一月十三日夜,到胤禛宣读遗诏的十一月十六日,这三天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下次接着讲。

(未完待续)

(本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你可能感兴趣的:(雍正2-1:他的上位,真的是谋朝篡位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