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楚辞之哀,威加海内的《大风歌》为何能传诵至今!

陈涉在发动起义前曾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如此,何不凭自身所能,成就一生伟业!春秋战国纷争不断,而随着士卿阶层的逐渐崩溃,中国历史上也因此出现了第一个布衣皇帝——结束秦末战乱的汉高祖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作为大汉帝国缔造者的刘邦,他的一曲《大风歌》与对手的《垓下歌》如今仍都是久久传唱。那么,这曲高高唱起的《大风歌》有是否原创,而背后又有何故事呢?

楚地风流,大气与悲凉的交融!

作为汉高祖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的诗歌,大风歌为何如今仍能被人侃侃而谈?

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其他诗歌来说,《大风歌》整首诗并不长,仅仅只有三句,但它却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值得我们传唱的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创作者的地位与历史影响力,还有其独特的艺术与思想价值。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三句,但在诗中却蕴含了高祖刘邦的远大政治抱负。除此之外,诗词同样蕴含着作为胜利者的悲凉之感!《大风歌》中,短短三句,却每句诗中皆带有“兮”。带兮这一特征,一般都是出现在骚体之中。骚体,即是由楚国大夫屈原所创立的楚辞文体,在传统诗词中,“兮”在古诗中一般是作为文言助词出现。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以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等。

那么,刘邦的大风歌与此有何关联?汉高祖刘邦故乡沛县,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此地原本虽为宋地,而后又被楚国占有百年。随着时间的潜移默化以及当地生活习惯的改变,在此地生活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文笔中沾染了些许楚风。由于楚辞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命运,楚辞,特别是骚体这一文体成为了当时许多人抒发愤懑的文体。楚地处于边荒之地,民风彪悍,因此使得楚辞在作为人们抒发愤懑的文体的同时,也为文体本身增添了几分大气磅礴。作为沛县人,也可以说楚国人的后代,刘邦的《大风歌》恰到好处地利用了骚体这种文体,既表现了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大风歌》为何久久传唱,背后的思想!

作为骚体在秦末汉初的代表作品,《大风歌》尽管不长,但也可以说是乱世之中极具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但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因此,《大风歌》可以说是惜墨如金、高度凝炼。

比如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麾下的英勇善战,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冲天豪迈气概。刘邦一统天下,荣归故里,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威风!尽管刘邦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但刘邦最终依靠他的努力与才智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这就结束了吗?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面对层出不穷的叛乱,刘邦不得不思考自己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

秦末汉初的时代特点,通过《大风歌》寥寥几笔就全勾勒出来了。秦末汉初,天下动荡不定,农民起义及诸侯争霸风起云涌。但是,笑到最后的是刘邦。“威加海内”“衣锦还乡”,四年楚汉相争的历史,一生不停的征战平乱,最终让刘邦取得胜利,得以分享自己内心成功的喜悦和自得心情。

统一并非是结束,相对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统一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这个时代,刘邦还面临着其他威胁与风险!

《大风歌》的背景!天下初定叛乱不断!

汉高祖刘邦,从起兵之际,便一生都在战争与平乱之中。沛县起兵,此后受封汉王;楚汉之争,天下终归大汉;平异姓王,非刘氏称王天下共击之。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的成功,第一次让人知道,原来布衣真的可以做皇帝的。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高祖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为什么会创作出《大风歌》,背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大汉建国之后,诸侯王叛乱不断,汉高祖十二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军势甚盛,高祖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最终,刘邦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沛县,并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为什么会创作出《大风歌》,因为天下初定,等待他的还有诸多严峻的考验。诸侯王们拥兵自重,随时有造反的威胁。同时,匈奴又在边关虎视眈眈。但是,高祖刘邦却并不敢让这些诸侯们去抗击匈奴,因为抗击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内外勾结,造成新的分裂。所以刘邦才不得不“安得勇士兮守四方”。在《大风歌》创作的前几年里,新建的大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国内反叛实力伺机而动,整个国家摇摇欲坠。刘邦在这时返回到了故乡,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换来了如今的荣华,而各方势力又正欲把这个他亲手打造的帝国推向深渊,想必刘邦在吟唱这首诗歌时必是怀着一股被悲凉掩盖的豪气!

不学无术的刘邦为何能写出千古名诗?

刘邦从小没读过什么书,是当街头混混长大的,可是他却能够写出如今的千古名诗《大风歌》。这件事或许让很多人匪夷所思,甚至可能让诸多写了一辈子诗,但依旧没有多少名声的人脸红不已。

那么,为什么不学无术的刘邦,能够写出这样的千古名诗呢?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好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代入感非常强。那种俾睨天下的霸气,无疑是君王所特有的特征。

如果自身没有人生阅历与深厚功底,普通人是写不出这种气场强大的诗。从古至今,很少有三句的诗歌,但是刘邦三句就写完了,如果为了符合诗体,可能是四句或者双数句,但刘邦没有硬要凑成四句,只是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毫不拖泥带水。

刘邦这首诗,最大的优势就是写实。无论是一统天下,还是衣锦还乡,还是担心诸侯拥兵自重,还是担心匈奴入侵,没有一句是虚的,这全是大实话,都是身为皇帝的刘邦不得不将要面对的问题。

诗歌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必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实的心情。“千古词帝”帝王李煜,他的词写得好,也是因为真实,被人称为“赤子之心”。而乾隆的诗,仅仅是一些辞藻的堆砌,所以尽管写了无数的诗词,却无多少得以流传!真实就是感人的,感人的就是留得下来的。刘邦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他写出了真实!

刘邦虽然没读过书,但他一定唱过民歌。民歌相当于那时候的流行歌,在那个年代是深入人心的,大家都在唱的,也是那时候常有的音乐形式。一些娱乐行业,也常常唱那样的歌。刘邦作为一个整日在街头混的人,甚至也经常光顾娱乐场所,他当然熟悉那样的歌。而《大风歌》,无疑就是刘邦用民歌唱出了自己真实的心声,“天然去雕饰”,因而成为千古名诗。

综上所述,《大风歌》中的豪迈之感与其中的帝王霸气,无疑都表明这是刘邦所作!刘邦尽管没有多少文化,但贵在他的人生阅历丰富。帝王的人生经历,而后结合楚地的民歌与文化,最终让《大风歌》脱颖而出!一扫楚辞的华丽与愁怨,将一代政治家的君王意志体现的淋漓尽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扫楚辞之哀,威加海内的《大风歌》为何能传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