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团队管理(二、定制高效团队)

上次写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已经是一年多前了,回汉后和新团队磨合了近一年,通过若干次实验调整和观察,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思路,顺便和大家分享下。

一. 没有统一形态的产品团队

我们团队产品设计十余人,应届生一二期居多,设计背景居多,这和我以往带的产品团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90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相较于80后有着更加明显的主张性,知识领域相对更加系统专一,对自己喜欢认可的事物有种特别的专注和执着。对于这种团队构成,显然不能按照管理80后团队的思路来做。

分析思路

  • 成员年龄是变量,但产品团队要做的事情不会变
  • 产品团队要做的事是交付正确的产品,而产品的本质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确定性服务打包
  • 那产品团队的两大核心任务就是:确定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 和 打包服务
  • 结合团队现有人员情况,为这两大核心任务分别设定匹配的指标:准确 和 效率

行动项

  1. 人员从职责上分为:产品管理 和 效率提升 两大序列
  2. 设定各序列的关键指标:产品定义及需求准确性 和 产品管理流程中效率的提升
  3. 对于这两大指标(目标)的拆解(关键结果)

二. 对于准确性的理解

准确意味着产品提供的服务或者解决方案满足目标用户的既定需求,也意味着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无二义性。中国的产品经理不比国外,往往需要贯穿整个产品的始末,精力分配决定了这个准确性指标的执行结果。但从大多数事实结果来看,产品失败的最大内部因素就是错误的定义了产品,其次就是无法准确定义产品及需求导致循环的迭代内耗。

对于此,几个行之有效的建议:

  1. 用沟通代替独自思考

如果之前你用绝大部分时间自己思考产品,那么尝试着花7成以上的时间和不同的产品干系人去沟通。

  1. 用协作代替写作

无论是大量的文字抑或图表,都会让人从心底产生排斥。先抛一个砖,靠多方协作去打磨它,哪怕成不了玉也是用户想要的。

  1. 用本质陈述代替表面陈述

假设你在陈述一个需求,直接从结果或者产品的实现的讲,所有参与者都会围绕细节去辨识真伪;那么尝试着从原始需求开始讲起,利用归纳推论出需求的本质,再用演绎推演原始需求外的一些可能,最终映射到需求的解决方案。

  1. 用完整的细节代替临时性口述

少了一个细节,带来的是你对缺少该细节的一百个补充性描述,和一百个质疑的问题。这个和老说“我以为”是一个道理,我以为你了解,我以为之前你理解了,我以为这个很简单不用说...

  1. 用用户视角代替个人视角

任何一个需求,为它找到对应的用户角色和价值方,沟通中不要说“我认为”和“有可能”。

  1. 用求证代替争论

需求对应的解决方案本身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内容,它需要被验证,遇到争执不下的问题产品经理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用求证的思路来停止抬杠的局面。

三. 对于高效的理解

无论是增长黑客、敏捷开发,还是精益创业,都依赖于高效的执行。从常规的产品或者项目来看,因为成员的目的只是为了交付一个产品或者项目,所以他很难跳脱出来从全局和长期的视角看待效率问题。对于一个团队,如果日复以往做的都是类似的事,那么效率提升是团队最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

同样的,一个小建议:

  1. 像产品一样设计效率提升工具

和用户画像、体验地图、服务蓝图一样,深入分析产品工作的相关需求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效率提升方案,然后求证式的快速迭代它(们)。

几种我们已经识别的效率工具

  1. 产品设计系统 + 语言 + 组件:解决一致性及沟通效率问题
  2. 数据运营工具:解决产品决策效率问题
  3. 产品看板:解决需求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效率问题
  4. 知识库:解决产品知识更新及共享的效率问题
  5. 产品帮助体系:解决产品对外的问题收集、解决及迭代的效率问题
  6. 产品指标跟踪工具:解决产品人员量化考核的效率问题
  7. 产品体验决策工具:解决产品体验方案决策的效率问题

四. 我们的一些计划

  1. 新手从效率工具着手干起(对内),通过一个或若干工具的项目补齐自己的短板
  2. 老手负责产品管理(对外),把重心放在产品的定义侧,同时提升综合的管理能力
  3. 全部采用产品制来管理,用产品指标考核成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团队管理(二、定制高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