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子技术控的—历史回望(12)

第十二章  中国的的首款“弹簧刀”

湖北有家传统的军工企业,几十年来以生产传统的火工产品为计,由于产品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潮中越来越感到举步维艰图强乏力。企业葛总经理多次召集手下左右臂膀开会,探讨发展知道。群臣都认为眼下唯有开发出高科技的智能武器才能有立身之地,才能求发展。问题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什么项目项目好呢,自己的传统优势是火工品、机加工。而现代高技术产品哪一样不有赖于高新电子技术,更不用说高科技精确制导武器了。的确,现代电子技术恰恰是这个传统军工企业最缺乏的。群臣中有人说高科技产品我们没那个能力,还是不要好高骛远吧。也有人说我们去给有高科技产品的兄弟单位搞配套产品也不错。。。。。。一时众说纷纭。葛总力排众议,同志们,几十年来我们还没有给人家作配套作腻吗?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己撑起一片天!葛总决意开发生产一款轻型的智能武器。所需技术力量找各相关院所技术支持。葛总接着说,现在只讨论具体开发什么智能武器,不讨论开不开发的问题。

葛总的目光最后落在了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刚刚将其成功用于实战的一款全新智能武器上,那就是“弹簧刀”(Switchblade)单兵巡飞弹。据传,美军刚刚采购装备了首批75枚“弹簧刀”巡飞弹。

巡飞弹”这个概念是美国在1994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能在目标区上方进行“巡弋飞行”、“待机攻击目标”的新概念弹药。为了让小规模部队,如班、排和特种作战分队等,在没有空中、地面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也能即时打击视距外目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宇航环境公司签订合同,要求该公司在其“炮射无人飞行器”的基础上研发“弹簧刀”单兵巡飞弹。此后,为了响应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司令部,以及陆军“卓越”机动中心这五家共同提出的对便携式非瞄准线精确打击能力的需求,军方又于2010年启动了“小型致命空中弹药系统”(Lethal Miniature Aeri⁃al Munition System,LMAMS)项目。

“弹簧刀”巡飞弹系统由发射器、巡飞弹及地面控制站等部分组成。巡飞弹是其中的核心,最大重量约1.36 千克,长度为360毫米。机身像一条切面面包,有前后两对弹翼折叠在下部,展开后翼展最大610毫米。“弹簧刀”巡飞弹以电动马达驱动尾部的螺旋桨,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7.5米/秒,巡飞速度19.7米/秒,最大持续飞行时间50分钟,最大飞行高度为3 000米,射程最大可达39千米,精度为1米。

我们可以把巡飞弹这种精确制导武器看作是一种介于巡航导弹和无人机之间的智能导弹武器,这种导弹可以在目标区域巡逻飞行一段时间以搜索目标,并在定位目标后进行攻击。巡飞弹可以缩短攻击反应时间,防止短时间内敌方将目标隐藏,并且不需要将高价值发射平台放置在目标区域附近,还可以实现更具选择性的攻击,因为实际作战时的攻击命令可能会有中止的情况。

这种新的攻击方式、弹药概念一提出,就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英法俄德以等国也纷纷开展研究。“弹簧刀”的采购和投入实战,标志着国外首型具有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的单兵巡飞弹正式步入作战使用阶段,将来可能改变士兵的作战模式。

对,就是它了,我们要搞出首款中国的“弹簧刀”!葛总拍板了。

查资料、找院所院、找人才,湖北这家传统的军工企业一时忙得不亦乐乎。很快科研院所的总体规划和弹体设计出来了,飞行控制系统也马不停蹄的进入初步实验阶段。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湖北这家传统的军工企业居然从网上一个猎头那儿得知,重庆有个朱先生电子技术功力深厚 ,尤其擅长与飞行相关的嵌入式电子产品的技术设计开发。于是湖北这家军工企业派了一个负责技术的主任专程从湖北历史名城荆州赶到重庆找我初步洽谈技术合作的可能性。之所以来找我,是因为该项目的飞行控制系统原本是请北京某大学负责设计开发,但湖北这家企业看到北京某大学拿出的实验飞控样品累试累败,迟迟拿不出满足基本要求的电子飞控产品,而该项目的弹体、折叠翼等其它样品都已完成。眼看项目最关键的电子飞控有研制不出而让项目全盘皆输的风险,为稳妥起见,湖北这家军工企业终于通过猎头找到了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当时该企业来的技术部李主任与我洽谈时我并不知晓项目整体情况,对方只是提出需要设计试制一款专用飞控。并提出包括功能、尺寸、重量 、拿出样品时间等基本要求。并首先希望我根据要求,草拟出一个设计方案供他们评判是否与我公司签订此项合作的依据。通过第一次洽谈,我很快根据任务要求,草拟出了一个设计方案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对方。过两天,湖北这家军工企业的李主任邮件回复我说,企业开会讨论了我的设计方案,首先判定了我确属电子专家,认为我十分专业懂行, 总之说我的设计方案超过他们的预期。于是李主任很快又来重庆,我们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到这时我才真正知道了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于是第一次艰苦卓绝的尝试军民融合项目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一个国内任何军工企业包括科研院所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项目,它是一个以电力为动力的便携式单兵制导武器。它有特殊的气动外形,并且体积重量受到严格限制。而成败的关键就是电子飞控系统。若研制成功,它可以单兵携带,并能像巡航导弹那样规划自动飞行航路,也能人工操控飞行,锁定目标,精准打击。要研制出这样一款制导武器的神经中枢——飞行控制系统,对我和我的研发团队当然是巨大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才有成功的可能。时值重庆最酷暑难当的八月,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就这样悄然无声的打响了。

根据要求,我们的原理电路图和电路样板很快就设计出来了,程序代码也马不停蹄的构建了出来,并初步通过了静态软硬件测试。但原理电路和程序设计必须经过实际飞行试验才能检验它的对错和是否合理以及进一步优化。而要将飞控装在弹上飞当时面临几大难题:首先,根据原设计,该弹需要从发射筒发射出去,而一旦用发射筒,就涉及到火工品,而涉及火工品使用就牵涉到使用资质,这个作为民营企业公司的我们显然没有;其次,就算可以从发射筒发射出去,第一次飞行,谁也不能保证它一定就能正常飞行!它毕竟是一种国内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气动构型,它飞起来既不像传统飞机那样前面是大的主翼,后面是小的尾翼;也不像通常的战术导弹那样分布有前后小翼。它而是一种发射出去弹翼展开后,其前后都是大小差不多的主翼,前后主翼都提供正向升力。唯其如此,它才能做到结构紧凑小巧。因此要验证我们设计开发出的飞控是否能支持好这样特殊气动构型的弹体飞行,在飞行之前我们也是未知。因此当务之急是怎样让弹体飞起来,然后才能看它飞的好坏,然后才能程序调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优化硬软件,使之最终达到完全的设计使用要求。

湖北企业给我们提供碳纤材质的机体仅仅只有三套,要是首飞就摔了那就很煞风景,而这种可能实际是很大的。怎么办呢?和主要设计团队人员反复讨论,我最后提出先用我们自制的木质模拟弹体想办法把它飞起来,待找到最初的飞行特性之后,再用实际弹体飞行。怎样飞起来呢,我们最终决定先用多旋翼飞机吧模拟弹从空中投放飞行,这样可以摸索出这种气动构型的基本飞行特性。于是我们找到比较合适的试飞场地,然后就在场地附近租用了一个工作间,每天就在工作间打造木质模拟弹体,没过几天,一枚一比一的木质弹体就打造出来了。我们装上动力和飞控系统。首次试飞的时刻就要到了。我们准备着,期待着。。。。

首次试飞是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上午进行的。当我亲自操纵一架六旋翼把模拟弹从高空投放后,仿佛烈日高悬的天空转息之间就突然变得漆黑一片!实验失败了,按设计预想,如果模拟弹不能正常飞行我们就遥控开伞,让模拟弹降落待找到并处理好问题后再试,但实际情况是上帝还没给我遥控开伞的时间,模拟弹就唰地冲了下来,模拟弹摔得粉身碎骨!

接下来的投放试飞差不多就是失败、失败再失败,就这样经过一百不多次的失败,我们终于摸清了弹体的气动特性和控制机理,随后的实弹投放终于一举成功!剩下的工作就是为实弹从发射筒发射进行精心准备了。

实弹从发射筒发射,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知道发射瞬间弹体承受了多少个G的过载,我们的飞行控制系统是否能在这样的过载下正常工作?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际测试。但问题是在当时,我们并不想在我们还没有充分把握的时候就到湖北军工企业去实地发射测试,真要是有闪失,我们的第一个军民融合项目就有夭折的可能。所以我们希望把问题都解决后到湖北去一展风采,力求一举成功!

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出一个测试过载的土办法。我们买来了礼炮筒,将传感装置和遥测装置放在了里面,嘭的一声,礼花发射冲天,我们得到了需要的过载数据。在随后的实验中,我们完全按合同要求,实现了规划航线飞行、寻的机动飞行、等高飞行、遥控飞行和时实数据回传、视频回传等技术要求。

最后到湖北去首次实弹(当然没有战斗部的实弹)发射,正如我们期望的那样,真是厚积薄发,发射试飞,一气呵成,一举成功!更让那家湖北军工企业现场观看的所有人惊叹不已,并且兴高采烈!这也创造了国内此种串联布局飞弹的首次成功飞行记录。后来我们才得知,之前跟他们合作的北京某大学设计开发的飞控拿现场来测试无一例外都是折戟沉沙,没有一次成功。

前面说了切入是偶然,也是必然,那么成功与失败呢,哪些因素可以左右成功与失败?

就在这个项目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等待第一阶段的收款和第二阶段的合作。但接下来经过两周的等待,等来的却是晴天霹雳!一个完全预想不到的情况呈现给了我们,湖北这家传统的老军工企业正进行内部改制,改制的结果一是易主,而是由另一家企业来重组。于是之前我们的合作项目被终止。合同款也大部分无法收回。曾经那个葛总的电话再也打不通。就这样,一个让我们憧憬满满的,在中国的土地上首先飞起来的,中国的“弹簧刀”在我们的扼腕叹息中戛然终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电子技术控的—历史回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