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最近睡觉老做噩梦,梦中有个笼子,笼中豢养着一只猴,笼外无数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猴子,那些双眼血丝密布。猴子焦躁不安地在笼中走动,口中叽叽喳喳地发出刺耳响声。
每当这时,沈巍便醒了。
从几天前开始,他的拾荒生活就开始被无数个屏幕组成的墙包围,墙外众人欢呼着将他捧上神坛。每一次外出,浩浩荡荡的队伍都要兴师动众地在直播平台上预告,哪怕他只是去附近的垃圾箱翻找垃圾。
每天,众人都对他前呼后拥、顶礼膜拜,大家将他封为“大师”。沈巍觉得这情景彷佛似曾相识,焦躁的气息都能相连。
大门外,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举着牌子喊着要当他媳妇,哪怕沈巍早已年过五旬。又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说自己是他干儿子,哪怕沈巍是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还有一位年过五旬的大姐一边签字售书,一边自信地跟众人介绍自己是“师娘。一位穿着中东服饰,从阿拉伯半岛赶到上海的“酋长”讲:俺们迪拜要请沈大师讲讲垃圾分类。
人群中发出一次响动,手机镜头便齐刷刷转向那里。
众人在狂欢的声浪中迷醉,却又不断制造新的声浪。所有人希望成为屏幕前的焦点,没有人希望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沈巍除外。
沈巍一直都是个沾枕头就着的人,但最近被热心网友搞得经常失眠。有网友爆料,沈巍是复旦高材生,审计局公务员,因出车祸,妻女双亡;虽看破红尘,在世间流浪。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听起来总感觉种百度帖吧陈年老帖的既视感。
沈巍每天早上醒来时,几百台手机就要怼到他的脸上。围观的人迫切地需要沈巍说点什么,好让他们的视频登上热搜。沈巍却只说:“谢谢大家关心,不要扰民,尽快散了。“
找不到金句的群众,只能在沈巍讲话的气口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随后,又匆匆低下头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回复网友们的评论。
在人群眼中,沈巍好像一直都不存在。也只有在这一刻,沈巍才能有半点喘息的时间。人群自顾自地开始解读“大师”刚刚讲的话,如何体现和谐社会的儒家哲学精神,大师又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拾荒生活中悟到人生真谛。
这一刻,我们都是造梦人。
沈巍开始厌烦人群,他并不总是能爆出金句,这让期待的人群有些失望。
人群中有个黄毛小伙似乎琢磨出了一些新的门道。他时而对着沈巍的住处下跪,声称前来拜师。时而又摆出一副李小龙的姿态前来踢馆,声称要与沈巍PK知识。刚开始,他每发出响动,人群的手机便齐刷刷转向他,他每次都能从中受到鼓舞。
慢慢地,小伙子的一招鲜开始不灵了,众人的手机不再转向他。小伙子很颓丧,想不出什么名目时,便躺在地上满地打滚,哇哇大叫。这一招效果还真不错,大伙的手机又齐刷刷地转向他。
摇滚乐队二手玫瑰在自己的歌曲《伎俩》中唱到:“我必须学会新的卖弄啊,这样你才能继续地喜欢。”沈巍精疲力竭,人群乐此不疲。
某位成功学大湿在演讲时说,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相信这个小伙子一定听了不少大湿的演讲。
在造梦的年代,衡量人生的标准变得出奇的统一。将要去往何处,总得需要一个路标。
来上海打工的安徽青年小王很慌,眼下他觉得自己被一群疯子包围了。
小王住在沈巍家附近,最近几天家附近总是聚集着一大群人围着一个流浪汉拍来拍去。小王在街上溜达时总能看到,从春节后就一直在失业的小王经常围在人群里,跟随着人群的呐喊声,打发无聊的时光。
小王比较纳闷的是:上海的热闹咋看不懂呢。不去拍明星,流浪汉有什么好拍的。小王没琢磨明白的问题,有几个同样来自安徽的老乡琢磨明白了。
他们聚集在距离沈巍500米外的快捷酒店里,商量着接下来如何开始拍摄工作,怎么挖掘爆点,怎么打造爆款。一场“头脑风暴”会议激烈展开,与会的人越说越激动,毕竟在他们口中这是分分钟上百万的项目。
会议的最终结果是:要编一个关于沈巍的“同人”衍生故事,形成系列化,产业化。人设是沈巍的朋友,同是流浪汉两人惺惺相惜,互相帮助。在沈巍落魄时,经常帮助他。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红衣哥”。
小王没有想到,让自己被一群疯子包围的导火索竟然是自己穿了一个多月的红色旧棉袄。
情况是这样,小王一如往常一样正在人群中看热闹,跟着人群的呐喊瞎起哄。说时迟,那时快,几个大哥大姐就围住了他。大姐滔滔不绝地用家乡话喷了一堆关于成名,成为网红的诱人故事。还没等小王答应,大姐就拿起充电宝扮演起“记者”,开始采访小王。而大姐身边的同伴也开始拿起手机开启直播。
小王很慌,自己长这么大从来都是看别人上电视。这回自己要上了,紧张地腿肚子都打转。小王想跑,可被身边的大哥一把夹住胳膊。小王顿时动弹不得,只能大喊大叫。
没想到,夹胳膊的大哥松开了手。包围小王的人群赶紧低下头,开始绞尽脑汁回复网友的问题。小王说什么不重要,也没人关心,重要的是这又能引起一波评论,刷起一波话题。
有个网络段子说唐僧西天取经后到达北京,刚下飞机接受采访。记者上来便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吃惊地讲:北京也有三陪小姐?第二天登报《唐僧飞抵北京,开口便问有无三陪》。
太阳底下无新事。消费时代总在上演剧情相似,主角不同的狂欢。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竭力追逐的力竭感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
对于突然的走红,沈巍对着人群爆出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这些人中有几个人在几个月后还能围到他身边的,相信没有几个。”
听到这话的众人安静了一下,人群中有个小伙子信誓旦旦地讲:我能坚持一年。随后,就被其他人的噪杂笑声淹没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人群中,不少人替大师出谋划策,有人建议大师自己开直播,自己愿意免费当大师的经纪人,帮助大师走红。
人群中的人们绞尽脑汁,为沈巍编造各种故事。他们瞪大双眼,不放弃任何可能的热点。他们竖起耳朵,不错过任何可能的金句。他们想火,想出名,想挣大钱。
《消费社会》中阐述消费主义所宣扬的符号价值使得人们患上了强迫症,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互相消费中人们才能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也正是因为如此消费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模式而是一种引导人们主动消费的态势发展。
沈巍是一个符号,符合所有人对他大师身份的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他说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他的一切通过人群编辑的视频、编造的故事和各种无厘头的搞怪,完成了新一轮的他塑,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沈巍全然是抗拒的。
星期一,身心俱疲的沈巍离开了他的住所。
一个围观者懊恼地表示,自己来的太晚了,什么都没拍上,下次再有这种机会一定要早早赶到。
大师走了以后,各路自媒体平台上冒出了很多自称流浪大师的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博主。他们自称自己是流浪大师,随后有衍生出大师被市里领导保护、被知名企业邀请代言的成名故事。
这些“大师”多半以一种富有哲理的语言开场,又在快结束时推荐网友双击666,或者打赏小礼物。
有网友这样评论这几天直播平台上上演的荒诞狂欢,大师在流浪,疯子在狂欢。经常在沈巍家前推车卖炒面的大姐头也不抬地说,这些人没疯,他们聪明得很,早就算好了有钱赚。
大师走了,留下一地鸡毛。众人散去,奔赴下个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