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故城:秦赵“长平之战”的桥头堡,刘秀光复汉室的战略中枢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hé)率领秦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附近)。上党百姓纷纷向赵国境内逃亡,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同年四月,王龁指挥秦军向驻扎在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赵国大军迎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爆发。

长平之战前三年(公元前263年),秦国战神白起占领并阻绝了太行道(即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第二年(前262年)又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彻底阻断了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使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

韩国疆域图

韩桓惠王惊恐万分,派人向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便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赵国接受上党郡的行为自然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决定遂借机出兵攻上党,揭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长平之战初期,秦赵双方虽各有胜负,但赵国输多胜少,老将廉颇明白依靠赵军的实力,不能与秦军硬战,便依托山河之固加筑工事与秦军对峙,消耗秦军供给,等待机会进攻。秦军虽占上风,但是对廉颇坚壁清野的战法也颇为无奈,于是采用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的主角)。赵王果然中计,不顾廉颇和赵括母亲的谏阻,任命赵括接替廉颇为赵军主将。秦昭襄王听闻这个消息后大喜,立刻秘密派遣战神白起代替王龁为上将军统领秦军,准备最后的决战。

长平之战示意图

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以守为攻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白起则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军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始终无法攻破。白起派出一支25000人的部队秘密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悄无声息地截断了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000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中间,将赵军主力一分为二,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道。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进行战争动员,加封当地民众一级爵位,并征调当地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奔赴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军被困四十余天得不到供给,大量赵军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内部开始相互残杀为食,主将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剩下的士兵无奈向秦军投降。秦将白起命令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仅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赵国自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全方位对抗,秦国也为后来的大一统扫清了一大障碍。

而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亲自发起总动员的河内,就是曾经韩国的野王邑,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在沁阳市区东北部,至今仍然保存有一段数百米的城墙,承载着这座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

野王古城文保碑,实际应为“野王故城”

野王故城,始筑于西周初期。周初“三监之乱”时,因周武王之弟康叔参与平叛有功,故被封为怀侯于此地。周公旦为收服殷商遗民,故又将平叛有功的康叔改封至殷商故地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附近,统治区域为原来殷商的王畿之地和殷商遗民居住的地区,卫国自此诞生,康叔也成为卫国的开国国君。

春秋时期晋国崛起后,占领了南阳地(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区域),野王归晋,是为晋国的野王邑。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野王归韩,是韩国连接上党郡与韩国国都新郑之间的枢纽。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占野王,野王归秦。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秦国攻陷了卫国后,废黜了魏国支持的卫元君,另立卫君角,并将卫君角迁至野王。这样卫国辗转数百年,最终又回到了开国国君康叔最早期的封地。因为卫国已成为秦国的附庸,仅存野王一城以祭祀先祖,故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卫国成为了秦始皇称帝后唯一存在的周朝诸侯国。直到秦二世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最终灭亡。自西周初期康叔立国,到卫君角被废,卫国国祚共计907年,是周朝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

东墙夯土层

东墙夯土层

西汉时改野王邑为野王县,属河内郡。河内郡地处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犄角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且受战乱影响较小,向来较为富庶。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与更始帝刘玄争夺汉室江山时,以河内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并将河内视作为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关中地区。按照刘秀最重要的军师邓禹(云台二十八将第一)的话而言,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经济富庶而少受兵祸,又有南边黄河与东北边太行山两座天然屏障,所以它既是进图两京的前沿阵地,也是汉军扫清河北流民的大后方,是支撑刘秀长期作战继而一统天下的战略总基地与策源地。

寇恂(云台二十八将第五)

刘秀根据邓禹的建议,拜寇恂(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寇恂不负所望,上任后便迅速下令所属各县讲武习射,砍伐竹条,造箭百余万支,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以供军资,并在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以少胜多,击败了前来征讨的更始帝刘玄属下的苏茂大军。捷报传到河北,刘秀大喜道:“我就知道寇恂可以胜任!”诸将也纷纷庆贺,并乘势劝刘秀称帝,同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直到现在,沁阳市境内的很多地名,比如王召、王曲、上辇、南寻等,可能都与刘秀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野王城长期兼作河内郡治;隋唐宋金时改野王县为河内县,改河内郡为怀州,元朝改怀州为怀庆路,明清时期则改路为府,称怀庆府,统管今焦作、济源、新乡东南部等区域(一府八县:河内县、济源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原武县、阳武县),府治设在河内县,即野王故城附近。

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在原野王城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筑,明清时期又进行了多次增筑,到清朝中后期,怀庆府城的建筑规模达到顶峰。全城周长超过九里,高四丈(约13米),宽三丈三尺(约10米),护城河宽五丈(约16.7米),深二丈五尺(约8米)。城墙外用砖砌,东西南北各设一门,东为“朝曦”, 西为“万成”, 南为“朔南”,北为“拱极”,四门上均筑有门楼,城墙上建角楼、炮台与垛堞,同时还筑有郭巨楼、禹王阁等建筑。

东城墙内侧

东城墙外侧

解放后,城墙逐渐被毁,现仅残存有城西北与东北角城墙,以东北角城墙为主,总长四百余米,宽2-15米不等,且大部分为元代所筑,城墙外侧仍有大量的青砖遗存。而野王故城早期的遗迹,大部分已深埋于地下数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东城墙外侧

城墙外侧包砖层

怀庆府天宁寺三圣塔(金代)


参考资料:

《史记》之《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卫康叔世家》、《赵世家》、《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西汉 司马迁 著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怀庆府 卫辉府 彰德府》 清 顾祖禹 撰

《太平寰宇记·卷之五十三·河北道二·怀州》 北宋 乐史 撰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六·河北道一·怀州》 唐 李吉甫 撰

《怀庆府志》 沁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野王故城:秦赵“长平之战”的桥头堡,刘秀光复汉室的战略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