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二奶奶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亲戚再多,也不可能天天走动,特别是过去农村的道路比较差,串门走亲戚也没有拿得出手的礼品,所以亲戚之间的走动比较少,除非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那是非参与不可的,在其他时间半年不见面也是常有的事。而邻里就不同了,出门就能碰到,隔着院墙就能吆喝吆喝,特别是娘们儿,聊得热皮了,各搬一把凳子,隔着院墙露出个头来,脸对着脸就可以聊半天。所以,在广大农村,远亲不如近邻,人民群众有着切身的感受,这一点门对门都不认识的城里人是比不了的。

      话说在我度过童年少年的老家,就有着一位富有特色和个性的邻居——邻家二奶奶。因是近邻,几乎天天见面,了解的情况自然就多。

      二奶奶是村里的能人。打记事起,就感觉二奶奶不简单,她的家里天天有人进进出出,大多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后来慢慢长大了,才知道二奶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不但村里的干部找她谈事,哪家家庭主妇受了委屈,甚至被家暴了,就会找她倾诉,如果二奶奶经过判断,认为这家男的的确没有理,会带着这个妇女找到她家,狠狠的把这家男的批一顿,并保证以后好好对老婆,如果是婆婆的错,则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这家婆婆心服口服,方才作罢。说来也怪,不管男的脾气多差多暴躁,对二奶奶则一点脾气没有,乖乖的听话。二奶奶太厉害了,在我小时候的心目中,二奶奶真是个厉害人物。

    二奶奶做妇女主任,自然是能说会道,经常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不辞辛劳,任劳任怨,也深受邻里的尊重,而且村里的妇女也把她视为知心人,有事没事的愿意去她家唠唠嗑,二奶奶家里有事,大家伙儿更是抢着去帮忙。如果谁家有好事也会想着她,谁家娶媳妇儿了,或是生孩子添人口了,准去邀请她坐席。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这不但是一种荣耀,而且满足口腹之欲。

    有这么个好邻居,我们家也是感觉脸上有光。

      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二奶奶个子高大,颜值也高,邻里都说二爷爷配不上她。二爷爷个子不高,而且耳朵从小就背,是那种和他说话需要在他身边大声吆喝的那种,弄得和他说话就像吵架一样,很多时候和他交流,得有手势辅助才行,所以这是二奶奶最烦恼的事。和邻里娘们儿一起聊天的时候,有人忍不住问起这事,二奶奶脸色就立马暗淡了下来:“唉,那时候我也是死不愿意啊,这不是爹妈硬压着嫁过来的啊,恁看看现在,还是年轻人幸福,相中了才结婚,俺那时候不行啊”,二奶奶结婚那个时候,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封建遗毒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比较盛行,有闺女的家庭往往贪图男方家里有地,家境殷实,为了以后日子好过,说不定闺女嫁过去将来亲家还能帮衬帮衬,闺女想不同意都难。“人家两口子都说个悄悄话啥的,你看看我和你二叔咋说”,二奶奶说起来心酸,“不觉得儿女都大了,不说这个了”,说完二奶奶又哈哈大笑了,都说多亏了二奶奶心态好,不然这日子怎么过呢?

      二爷爷除了耳朵不好,其他方面没的说,脾气极好,被二奶奶大声呵斥、骂着,也不还嘴,就知道干活 。身体特别棒,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二奶奶年纪不大就已经不用上地干活了,都是二爷爷一个人忙活,按说儿女大了可以帮忙了,二爷爷也不用,全部赶出去打工挣钱。而且,二爷爷很疼二奶奶,这是二奶奶最欣慰的地方。在儿女都结婚离家后,唯一的儿子,娶的媳妇和二奶奶合不来,一年到头,很少上婆婆家的门,好在有二爷爷当宝贝一样疼着,二奶奶的晚年生活很幸福。按说二奶奶当过妇女主任,善于调解家庭矛盾,自己家里的事怎么就处理不好了呢?只能说当局者迷吧,或者说时代不同了,二奶奶的那一套年轻人不认同了。

      其实二奶奶老两口晚年没闲着,大概五十多岁的时候,两人又学了个手艺:炸油条。我们村紧靠省道,有个集市,每逢赶集日,老两口就收拾家伙什去集上显眼的位置摆摊,靠着过硬的质量和很好的人缘,二奶奶的生意很红火,不逢集的时候,家里也经常有人登门买油条,这时候我已经在外地上班了,回家的时候过去看望她,她赶忙热情的拿出油条让我吃,做为看着我长大的长辈,二奶奶眼里满是慈爱。

      岁月催人老。前年回家,听母亲说:你二奶奶去世了,是在夜里睡着睡着走的,有福啊。是啊,对于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这种离世的方式,是最有福的,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这也许是上天对二奶奶的眷顾吧,多行善事,必有后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邻家二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