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44集 开元盛世 音频(解说词)

第44集:开元盛世

这是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的骊山,相传,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骊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又过了一千年,这座山下发生的一件大事被再一次写进了历史。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讲武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所谓讲武,就是今天的阅兵,唐玄宗为的是显示军事力量,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敌。然而,玄宗此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约见一个就在附近当刺史的重要人物。唐玄宗要约见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来头?皇帝为何要这样郑重其事地约见这个人?

公元710年六月十九日夜,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妄图仿效武则天,以异姓君临天下的韦皇后母及其女安乐公主,拥立父亲李旦重登皇位,李隆基被封为皇太子。

公元712年七月,李旦毅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至此,李隆基才算真正掌控了朝中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然而,面对礼崩乐坏,乱象如麻的局面,年轻的天子李隆基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刘后滨:八年之间发生了很多政变,李隆基本人能够稳定的接掌政权,前提是他通过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实力,太平公主是他的姑姑,是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在睿宗在位的期间,实际上权势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玄宗刚继位的时候,七个宰相,五出太平之门,所以在那种格局下,李隆基要克服很多东西。

唐玄宗亦深知,要根治乱象,重整朝纲,重现大唐盛世,首先得物色一个能干的宰相。

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考量,唐玄宗终于决定:请出前朝宰相、现任同州剌史——姚崇。

刘后滨:因为有各种派别交织在一起,各种权力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要有一个很强势的人,姚崇是老宰相,而且确实个人就是不会随着政治的这种变动,随便变换自己的立场,他很刚正不阿,他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人。所以这方面,我想就是结束后武则天时代连续的政局动荡,很合适的一个人选。

姚崇应诏来到骊山的时候,正碰上唐玄宗在兴致勃勃地打猎,姚崇便应邀跟随皇帝打猎。此时的姚崇虽已年过花甲,猎场上却往来飞奔,宛若少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吴宗国:那么为什么在骊山阅兵的时候,把姚崇找来,因为张悦这些人知道玄宗的意图,坚决反对,那么玄宗为了摆脱他们的这样一个包围,就采取了这么一个不平凡的行动。在骊山阅兵的时候,首先以军容不整,把功臣中的一个说要杀,结果求情,就没杀,不管怎么说,杀了一下他们的威风吧,然后就把姚崇任命下来。姚崇上任以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安定皇位。

第二天,唐玄宗一纸令下,姚崇被正式任命为宰相。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任命。这一次任命,正表现出唐玄宗作为盛世君王的雄才大略。

吴宗国:唐朝发展了这么多年,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阶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说,在制度方面面临着很多需要变革的东西。

于是,限制皇亲国戚、元老功臣的权力,整顿机构,裁减冗员,选拔清正、廉洁、有能力、水平高的官吏,抑制奢靡、打击厚葬、减少僧尼、压制佛教势力,改革食封制,宫内宫外的改革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开天盛世的序幕在徐徐拉开。遗憾的是,姚崇只干三年多就不得不辞去宰相职务。但就是这三年多的改革,帮助唐玄宗在短时间里,从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困局中摆脱出来,给大唐王朝开创了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姚崇走了,但改革还德继续,由谁接他的班呢?姚崇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宋璟。

刘后滨:宋璟的背景和姚崇是相似的,也是武则天时代培养起来的宰相,也是经历过武则天时候的退位的政变,经历了武则天以后的各种政治动荡,而且也长期在地方任职,宋璟和姚崇一样,他们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公元716年,唐玄宗派人专程远赴广东将宋璟接回长安。宋璟是姚崇既定改革路线的坚定拥护者,他上任后的工作仍然主要放在整顿吏治上。为防止奸佞小人私下向皇帝进谗言,宋璟出台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和史官在旁的规定,唐玄宗立即同意。于是,朝中奸佞小人诬谄忠良的现象锐减,政治更加清明。宋璟任上选拔了许多认真称职而品行优良的官吏,受到皇上和群臣的赞叹。唐玄宗经常告诫后来的宰相:以后挑选官吏都要以宋璟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吏治清明,万民富有。

刘后滨: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阅历,有共同的政治发展的这么一个背景,所以姚崇制定的很多的政策法规,宋璟就能够坚守,保持了开元初年姚崇制定的这些政策法规、法令的延续性。

政局稳定,政治清明,整治与改革节省了开支,充实了国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田户检括,将那些因战乱逃税等原因,被迫逃亡的田户进行全面地普查登记,结果括出八十万逃户,相当于当时全国户数的十分之一有余,田户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田户的增加大大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国家仓库达到空前的富足。

吴宗国:那么这种工作,它主要的就是把从一个地方逃亡到另外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或者投靠地主,成为地主的佃户,也就是所谓的客户,或者自己去开荒,成为一个新的农民,大概就是这么两种情况。那么当时所谓的搜括户口,检括土地,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繁荣是衡量盛世的第一把标尺,但对于太平盛世的标准,唐玄宗自有他的理解,盛世还缺少一样东西,于是唐玄宗又看上了一个人,他知道,此人可以给他带来想要的东西。又是一纸诏书,在朝廷上下素有争议的文坛领袖张说,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

刘后滨:他是经师出身,做过中书舍人,大手笔写文章的人,而且他在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他就在东宫做太子的老师,玄宗跟张说的关系非常亲近,张说非常得受信任,几次罢相,又多次启用。

在此之前,身为兵部尚书,兼知朔方节度使的张说,已为唐玄宗立下赫赫战功,他大量裁减戍边军队,使之归田;同时变革军事制度,由府兵制改用募兵制,两条建议立即得到唐玄宗同意。这项军事改革,既减少了财政支出,又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唐玄宗此次任命张说却另有目的。

刘后滨:就是唐玄宗用姚崇、宋璟,是为了肃清吏治,整顿政治秩序,澄清政治风气,那他用张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既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也有依仗他的文学水平,来粉饰太平盛世,或者叫来妆点一个太平盛世的味道。

这里,就是当年由张说一手创办的长安丽正书院,在书院,张说自任修书使,负责修撰图书,整理图书,研究礼仪,根据玄宗皇帝的需要提供文化决策,而且还给皇帝授课。同时,张说把当时的一大批文人集中到丽正书院,如大诗人贺知章,原来的老同事徐坚,还有他在贬官岳州时结交的好友赵冬曦等等,全都在丽正书院供职。书院一时文人荟萃,文气兴盛。

盛世大唐的文化气象,正在这里积聚,酝酿,升腾,最后的云蒸霞蔚只是个时间问题。

吴宗国:从政治体制一直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在进行变革,那么在进行这些变革的时候,唐玄宗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宰相,或者不同的官吏,他这里头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方面就是说学有专长,有些对这些问题比较专长,有些人对那些问题比较专长。另外还有一个,采取这种办法,可以有效的摆脱利益集团的牵扯。

在姚崇、宋璟、张说之后,在张九龄之前,唐玄宗先后任命的宰相由十来位,这十来位宰相的品德才行高下虽各不相同,但各有所长,均为当时的不二人选。在唐玄宗之前,唐朝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其间虽然经历不少曲折,但接力棒一直在往下传送。

刘后滨:唐朝开国的背景是隋末的动荡,经过贞观时期的治理,天下迎来大治的局面,我们叫贞观之治,然后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在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武则天执掌政权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面,其实唐朝发展得很好,那么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把它叫做盛世,而真正所谓的盛世要到李隆基继位的四五年,大概开元四五年的时候,开始出现所谓盛世的局面。

这是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疆地图,我们拿它与汉武帝时代的疆域地图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一时期,中华帝国的版图空前辽阔。东至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及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岛屿均属大唐,西南以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麓为天然屏障,与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西至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王国毗邻,西北至巴尔喀什湖畔,北至贝加尔湖,东北势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鄂霍茨克海岸,与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回顾中国历史上几个有限的盛世,无不与疆域的辽阔息息相关。因为,面对这样广大的国土,这块土地上的每个国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便会情不自禁涌出自豪感。

刘后滨:那什么是盛世呢,就是政治要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要繁荣,疆域也比较稳定,对外的关系也比较稳定,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为一个盛世。

这就是今天拥有八百万人口的西安城,这座城市的人口,大约相当于现在全国人口的1/170,即170个中国人里面有一个人住在西安。看着这些潮水般的人群,你可能会问: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里住着多少人?答案是:当时长安的常住人口超过一百万。也就是说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中平均每七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住在都城长安。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是什么情况呢?东法兰克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二三百万。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人口才五六千万,北非人口则是三百万。当时全世界总人口两亿左右,仅唐朝就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人口多并不意味着负担重,消耗多,相反,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6.6亿亩,人均超过9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8倍。农具的变革一直影响至今,直到现在,西安的城郊还能找到使用曲辕犁种地的习惯。有时候,现代化的农耕设备并不一定万能,曲辕犁一直在地势狭小的田地上发挥着用途。一千二百多年前,曲辕犁诞生了。与此前的犁相比,曲辕犁主要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犁铧普遍趋小而锋利,便于深耕并减少阻力;二是由过去的直辕变成现在的曲辕,这样便于安装犁壁,能自由调整犁壁的方向,调节犁壁入土的深浅,同时使用起来轻便灵活。曲辕犁的诞生让开元、天宝年间的农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吴宗国: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农具以耕梨为中心的农具,配套农具已经发展成熟,跟现在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几十年以前,我们的农具基本上就没有大的变化。

勤劳智慧的盛唐农民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它形似纺轮,竹筒或木筒环绕轮上,架设于溪流或涧谷之上,利用水流冲击轮子转动,以竹筒汲水上升,倒入水田,不必用人力,却自动转运,昼夜不停。这种灌溉工具,功省效高,尤其适用于丘陵和山地种植。

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自唐朝中期开始,南方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随着水利灌溉的兴修,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广阔的耕地上种出无数粮食。

刘后滨:还有就是育秧播种技术开始出现,育秧技术其实非常关键,没有育秧技术之前,一块田里面你从秧苗的时间也要占领这块土地,那有了育秧技术以后,它可以移植,就是一亩秧田可以供十亩田的秧苗,另外九亩就可以空出来,这个期间土地是可以利用的。

这里是位于洛阳老城区北侧的含嘉仓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1971发现时,还以为是八角墓葬,等看到铭文砖之后才知道,它正是唐玄宗时代大名鼎鼎的粮仓——含嘉仓。这个粮仓的规模之大不可思议: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粮窖口径最大的约18米,深约12米,可藏粮一万数千石(唐朝每石约合60公斤)以上。这些颜色灰黑的颗粒的叫做炭化谷子,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它们可全是黄澄澄的稻谷。粮食太多,吃不完,只好让它们炭化。含嘉仓,只是唐政府在全国各处所建许多粮仓中的一个,在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唐朝的这个农业生产,支撑了整个唐朝的繁荣,你只有粮食多了,社会分工才能扩大,社会的积累才能够扩大,那么手工业、商业,城市才能够繁荣。

吃不完的粮食,储存成了问题,促成了盛唐时期酿酒业的空前发达。一时之间,全国各地酒肆遍地开花,神州大地变成一个巨大的酿酒车间,文人墨客也以酒为名,抒发情怀,唐诗中赞美的美酒就多达九十多种。

宁欣:就像杜甫有名的诗叫《忆昔》,包括中学课本经常要引用的,他就是说,开元天宝(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实际上他就是歌颂了当时的开元,包括天宝年间的盛唐的景象。

今天的西安各式各样的美食数不胜数,薛亮是一名饭店的厨师长,在西安,成为一名厨师长的一项必备基本功,就是需要掌握至少几十种特色面食的制作技巧,而西安五花八门的面食制作工艺就是源自盛唐时期的农业繁荣。盛唐时代,粮食充盈,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多得吃不完的粮食,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既满足了他们对主食的要求,又大大丰富了当时的饮食生活,而这种饮食习惯,也历经一千三百余年,一直延续至今。丰衣足食只是一个盛世的起步,盛世最有说服力的表征,是人们无与伦比的精神创造。

刘后滨:就是我们从博物馆看中国通史陈列,你进入到盛唐,你会整个色调就要艳丽明快了许多,我们现在文物出土的一些器物,包括丝织品等等,都会感觉到唐代是一个色调很明快的一种文化景观。

小张一直紧张的在排练一个舞蹈,这个舞蹈叫剑器舞,据说它是失传已久的盛唐时期公孙大娘在宫廷中表演的舞蹈。今天的排练对小张很重要,她希望通过努力在舞台上重现这一盛唐时期气势恢宏的舞蹈。盛唐文化千姿百态,当时的公孙大娘经常进宫表演舞蹈,她的舞姿每次都让现场的王公大臣和文人雅士如醉如痴,目瞪口呆。

有一天,大书法家张旭看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回到家中兴奋不已,立即用酒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乘兴挥毫,激动时头发沾墨汁疾书于墙壁。酒醒后,看着满墙龙飞凤舞、飘逸万态的书法,“草圣”不能相信,公孙大娘的舞蹈竟让自己悟出草书之神。

公孙大娘惊天动地、雷霆万钧、让观者为之变色的剑器舞,正是传说中的盛唐气象。

刘后滨:很率性,充分表达个性,诗歌也是这样的,盛唐诗歌是一种哀而不伤,就是它会表达很多人的一种伤感的情绪,但是并不觉得它很悲哀。

公孙大娘的舞蹈中所展现出来的蓬勃的青春、奔腾的气势、博大的胸襟和昂扬超迈的时代性格,在盛唐的人文雅士中扩散开,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书法家张旭、颜真卿、怀素、贺知章、李阳冰,画家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韩干,一批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尽情展示他们各自的才华与个性,共同演绎青春勃发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

在唐玄宗的亲自倡导与推动下,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座文化高峰巍然耸立,据统计,开元年间整理的藏书多达52915卷,今天我们常说的四部正式被官方图书馆所采纳的,就是在唐代。唐玄宗还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院校諏四部图书,开元二十年编订的《大唐开元礼》成为最完备的礼制建设。不久,又完成《唐六典》的编纂,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备的行政法典。

吴宗国:把当时的书籍重新加以整理,这是在隋书经籍志的基础上面,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总结,另外呢,对一些古籍还进行了校勘,校订,这个对后来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盛唐的开放与包容,在今天的大唐遗宝展上随处可见。

讲解:今天大家来到陕西西安来参观,可能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陕西历史上这样一个黄金时代,在1970年西安市南郊,一个叫何家村的地方。

小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导游,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里介绍一次偶然的惊世发现。

讲解: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因为我们从它里面陆陆续续拿出了超过1000件精美的唐代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的高等级的玉器,华美的金银器,香料、宝石、钱币,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认为,这里出土的任何一类物品,都堪称是唐朝最顶级的生活用品。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它是所有玉石类出土器物当中,做工最好,也是目前为止我们定的等级最高的一件国宝级文物,叫做镶金兽首玛瑙杯。杯子的首部做了一个兽面的造型,兽嘴上嵌有金塞儿,从这个杯子本身的外形和它饮酒的方式上,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来自中国的传统设计,其实这也是一种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金银器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一度地被大量的使用,因为这个时期国力富有,再加上人们看到西方的贵族,大量加工使用金银器,唐初的时候,胡风盛行,所以也是争相消防的。

宁欣:因为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东亚文化圈,也就是说东亚文化圈的起点,其实就使隋唐时期。

大唐盛世的一轮红日终于从辽阔的海面上跃起,为它举行一次盛大的仪式势在必行。

刘后滨:因为封禅是举国行为,不光是皇帝、后宫、王宫贵族、百官要参加,还有在朝廷的这些外国使臣,甚至是临时从国外来朝拜的这些人要一起参加,它是个举国行为,就是宣布大功告成的一种典礼,所以唐朝历史上多次议论过要封禅,但是真正实现封禅的只有两次。

开元十三年(725)十月十一日,唐玄宗带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儒生文士,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队伍绵延几百里,一路彩旗飘扬,鼓乐喧天,蔚为壮观。晚上宿营,方圆几里全是帐篷,穹庐毡帐及牛羊驼马填满道路,星星点点的灯盏,组成天上的街市。

吴宗国:那时要在泰山底下,在泰山顶上都有一系列的仪式,到时候举行起来相当得壮观。

十一月初七,队伍终于到达泰山脚下。第二天清晨将至,暴风停歇,云开日出,天清气爽,这对于封禅队伍简直是意外之喜。唐玄宗赶紧登顶祭拜,焚柴展礼。看着祭天的大火在山顶上熊熊燃烧,山下等候的人马山呼万岁,声震云天。

这次封禅大典盛况空前,它是开元盛世这幅伟大的长轴画卷中的浓抹重彩。这是镌刻在泰山之巅摩崖上的《纪泰山铭》,如今,一千多年过去,唐玄宗为纪念这次历史性的封禅大典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石刻,在晨曦的照耀下依然粲然生辉。

如果说公元725年的泰山封禅是唐玄宗代表大唐几千万百姓向上天祈福,那么公元743年春天,长安城东广运潭的那次盛会,是大唐帝国向世人展示来自大地的馈赠与丰收。

宁欣:它这个大会我觉得挺有特点,因为我们知道,北方的这个长安地区是看不到船的,但它从洛阳和现在的开封,征调了几百艘船,它把每一个船都做了一个编号,都写上各郡的名字。他组织了一批人,来作为船上的船工,有船上的配合人员,或者叫随船人员,整个这个船大概有几百艘,另外就是说可以绵亘数里,京城的人是基本没见过的。

三月二十六日这天,唐玄宗和大臣们一起登上望春楼,一场盛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黄正建:这个县尉,他自己头上带的红色的抹额,身上穿着锦半臂,露出半截膀子,然后在那里领唱,再从各县找来几百个妇女,年轻美貌的妇女,穿得也是衣裳鲜丽,连歌带舞跟着合唱,一边唱一边喊着号头,这船一艘一艘地过去,当时看的唐玄宗是龙心大悦,就赐这个名、这个潭,赐名叫广运潭。

广运潭盛会不仅仅是一次全国各地的物产博览会,更是一次君民同乐的大游行,大聚会,为观看这次千载难逢的盛会,长安城及周边一带真是万人空巷,无数百姓潮水般涌向广运潭边,他们所有人,一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的船只。目睹着林立的桅杆,个个显得兴奋异常。这一天,无论是三郎玄宗,还是广大百姓,都深深感到国泰民安,身逢盛世的喜悦。

然而,盛世之下,危机初显,广运潭边,大奸相李林甫已经就位,野心家安禄山正心怀鬼胎,一个现在叫杨钊,日后改名杨国忠的人,正日夜兼程赶往皇帝的身边,近在咫尺的杨玉环望眼欲穿地盼着李隆基快快结束今天的观礼,立即回到她的身边。开天盛世的挽歌已在不远处低沉地响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44集 开元盛世 音频(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