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耳蜗,到底打了谁的脸?

原创: 天天添添 考新闻 

可能“人工耳蜗”自己都没想到,竟然会因为“被丢”成了热门词汇。

事件经过:

12月19日早晨,26岁的张家口小伙儿李明(化名)在北京乘坐地铁时,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人工耳蜗,随后他在网上发帖寻找。

之后北京青年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转发求助。

然而,20日上午,自媒体黑奇士发布了一篇题为《大骗局: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的公众号文章,对该报道提出种种质疑,直指“寻找人工耳蜗”是媒体和商家合谋的营销事件,并指出此前的类似事件也存在疑点。不少网友直呼“受骗上当”。

北京青年报记者随即找到李明和他的姐姐李女士,对自媒体的质疑一一回应。

此外,北青报记者还采访到了之前另外三起“丢失人工耳蜗事件”的当事人以及人工耳蜗生产商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发文《多起人工耳蜗丢失都是套路?聋儿家长:这么说是在我们伤口上撒盐……》

21日中午,李明的姐姐发文声明,已停止了对人工耳蜗的人工搜索。公众号“中青评论”发表快评《“丢失人工耳蜗”事件遗憾落幕,我们如何在一地鸡毛中反思?》

同日,黑奇士发布《“天价耳蜗”背后,有孩子在耳朵上订铁链防丢》一文,依然将此事件定为“媒体炒作”,并称“商家得益已是不争的事实”。

整场风波下来,与其说这是一则新闻事件,不如说是一场北青报和黑奇士之间的“对打”。那么,到底打了几巴掌,又打在了谁的脸上?

第一巴掌:丢失耳蜗需要开颅吗?

李明姐姐发帖称“如果没找到,可能需要再开一次头颅”。但实际上,她发帖时自己也并不清楚要不要开颅,北京青年报在首次报道时也没有对此求证,这成为了黑奇士后来捏住不放的把柄。尽管之后的详细报道对此进行了澄清,说明不需要再开颅,但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北青报的确没有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准则,存在利用“开颅”字眼博眼球的嫌疑。

第二巴掌:人工耳蜗需要20万?

李明姐姐发帖时称“这个耳蜗价值大概20多万”。同样,北青报没有进一步确认,而是直接将该表述报道了出来。但事实却是手术加上内外设备的整体费用为17万,20万并不准确,丢失的体外机售价为6.8万元左右。由此看来,很可能是因为家属心急夸大了费用,而媒体报道时的草率处理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第三巴掌:人工耳蜗丢失事件是营销骗局?

黑奇士“大胆猜测”12月以来全国四起“耳蜗丢失”属于朋友圈的营销策划,由于媒体报道漏洞在先,这篇文章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甚至拿丢失耳蜗家庭的贫困条件说事——“如果家庭条件仅仅以“电动车”为交通工具,她舍得给孩子配28万的耳蜗?”之后作者司马子羽也发博致歉,但仅限于这一段话。之后北青报的跟踪报道也进一步说明了“营销骗局”不过为自媒体的擅自揣测。

一则普通的新闻事件,几经反转,衍生出不少荒诞的“剧情”,网友们的态度也是由产生同情到愤怒质疑,再到扼腕叹息。但正如中青评论所说,我们终将在这一地鸡毛中回归理性。


媒体报道:

新闻价值vs真实底线

北京青年报作为主流媒体,对耳蜗丢失事件进行报道有助于扩大寻物启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媒体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体现。在报道时,“开颅”和“20万”两个词无疑更符合新闻对“新异”、“显著”的要求,更能对读者的情感产生冲击,展现出该事件的新闻价值。此外,或许是出于对寻物紧迫性和新闻时效性的考虑,记者并没有对基本事实进行核实。的确,这样的操作给报道带来了“刷屏朋友圈”的人气。

然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确保报道属实是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是新闻行业的底线。而报道中验证事实细节的缺位使主流媒体所标榜的公信力和专业水准大打折扣,成为了黑奇士文中的主要“疑点”,从而间接地给李明及家人带去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质疑”。

新媒体赋权个人:

个体大能量 vs 造谣低成本

新媒体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发声主体和传播节点,一则消息经过足够数量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便可在短时间内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寻找人工耳蜗”还是“寻找走失儿童”,这一场场民间的爱心接力都蕴含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道理。与此同时,传播渠道和发声主体的多元化将人们置于一个观点多元信息丰富的言论空间,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强制的,而是多向的自由的。于是,个体不再是“魔弹论”里一击即中应声而倒的“靶子”,他们开始敢于质疑并寻求回应。尽管自媒体黑奇士的大胆设想站不住脚,但对开颅与否和价格求证的质疑确实是对媒体报道不严谨的有力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事态的后续追踪。

但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声门槛过低和匿名马甲的加持,让鱼龙混杂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横行霸道。在不安情绪滋长的风险社会中,不负责任的煽动性言论极易挑动公众的敏感神经。自媒体黑奇士将“大骗局”、“恶意炒作”、“滥用善心”组合在一起,意在激起公众的正义感和使命感。所以,新媒体技术加速了爱心传递,但也把私人信息暴露在全网络中,往往会使麻烦找上门来。《大骗局: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一文被大量传播后,耳蜗还没找到,李明的姐姐却经常收到骚扰电话,使得她的电话一度卡顿,不能接听。

后真相时代:

主观情绪 vs事实真相

“‘后真相时代’即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2016年,牛津字典将“后真相”选为年度词汇,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而“后真相”时代的一个重要背景则是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社交媒体以碎片化快餐式阅读为特征,但新闻真相的挖掘往往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无暇也不愿去了解真相,而逐渐养成了依靠感性和直觉进行判断的习惯。简单化和情绪化的解读必然跑得比事实真相快,听信他人的意见必然比理清自己经验范围之外的专业知识快。而在热点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时代,蹭热点远比层层调查寻真相的流量要来得快。于是,“小凤雅之死”、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罗一笑事件等反转新闻成为常态,逐渐消解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使人们对信息产生了提防心理。因此,当人们对着“人工耳蜗”一头雾水的时候,黑奇士跳出来大喊“这是个骗局”,人们恍然大悟:就应该是这样!

新闻反转:

知道脸疼更要懂得反思

在“丢失人工耳蜗”事件里,李明姐姐的平静生活受到了骚扰电话和网络质疑的侵扰,北京青年报或多或少坏了名声,黑奇士公众号不但被贴上了“无良营销号”的标签还可能面临着诬陷诽谤的法律责任,而网友们也被一波三折的戏剧性发展弄晕了头,对信息不信任感再添一成。

不过客观而言,该事件也不无积极影响。黑奇士过后,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中的专家发声,以及医疗工作者和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参与讨论,将人工耳蜗这一冷僻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普及,也让听障人士群体的救助情况得到了关注。而“丢失人工耳蜗”事件的最终落幕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言论的自由市场,真理会越辩越明。但是,这样获取真相的成本似乎太高了点,科学传播应该以更加积极正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

如前所述,新闻反转事件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多方参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肩负着公众的信任和期待,应当担起社会责任,守住底线,不能随意采用未经考证的消息混淆视听引导公众。自媒体作为草根代表,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质疑应建立在确凿事实和合理论述之上,建立在理性监督和善意引导之上,而不是贴标签带节奏利用人性弱点赚流量。普通公众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不要迷信新闻“反转”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也不要急于妄自揣测下定论,不如先保持善意,让真相多飞一会。


相关文章分析和参考:

黑奇士:大骗局: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

 “天价耳蜗”背后,有孩子在耳朵上订铁链防丢

北京青年报:“急寻人工耳蜗”是一个“媒体和商业合谋的大骗局”?当事人:纯属无稽之谈!

多起人工耳蜗丢失都是套路?聋儿家长:这么说是在我们伤口上撒盐……

中青评论:“丢失人工耳蜗”事件遗憾落幕,我们如何在一地鸡毛中反思? | 中青快评

刺猬公社:“人工耳蜗丢失”事件反转背后:情绪总是比事实传播更快

PS:2020的小伙伴们请注意!!考新闻2020的微信社群和QQ社群已建好啦~~欢迎加入考新闻的大家庭,2020的小伙伴可加主页君小五(kaopress17)咨询哦~

QQ群号:251674920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价耳蜗,到底打了谁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