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之前,先得知道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我不知道如何教你们成功,但我知道一定会失败的6种方法:
确保人生失败的第1种方法:外物成瘾
确保人生失败的第2种方法:情绪奴隶
确保人生失败的第3种方法:不靠谱
确保人生失败的第5种方法:不思考
确保人生失败的第6种方法:不自省
我最近看了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讲座视频,她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学,即那些变态杀人、高材生犯罪、未成年犯罪等各类犯罪人心理画像,她发现这些罪犯都可以找到在童年养育过程中的问题,所以她开始研究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如何养成孩子的好性格,开始大力宣扬父母对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0-6岁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期。
首先人的一生分成10个时期
0-1岁,乳儿期
2-3岁,婴儿期
4-5岁,幼儿期
6-11岁,学龄初期
12-15岁,少年期
16-17岁,青年初期
18-25岁,青年中期
26-35岁,青年晚期
36-60岁,中年期
61岁以上,老年期
其0-12岁是孩子最依恋大人的时期,是性格的形成期,这时候孩子的许多事情依赖于大人,0-6岁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时候重视性格培养,是为一生打基础。
12-18岁是性格的定型期,青春期想要调整孩子的行为和习惯要费更大力气,性格还具有一定可塑性。
成年以后性格已经定型,能改变的只是认知,而不是性格;
1、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
很多在童年的问题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才爆发出来,所以等问题爆发出来再去解决已经太迟了。
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是0-6岁,小孩子一年一个样,变化大意味着可塑性强,0-3岁孩子由谁带就会依恋谁,所以这3年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带,特别是晚上睡觉要自己带着,不要扔给保姆或爷爷奶奶,这样长大,父母才有管教孩子的资本,不然严厉的管教会招恨。亲自陪伴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
人的早期会影响他的一生,有后劲的人都是性格好的人,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有轨迹可循。
2、未成年的问题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是被动的,父母是决定性的。
3、人性的教育重于智力的教育;
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没有情感就没有人性。
胃口是喂出来的
脾气是带出来的
观念是唠叨出来的
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无耻是溺爱出来的
4、性格教育比能力更重要;
这里区分了个性VS性格,个性是先天注定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行为方式,语言是后天形成的。
我们说一个人性格好不好,往往指他与社会其它人交往的行为方式,而这部分是后天养成的,所有的宝宝刚出生并没有性格一说,在抚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性格,有的人自私,有的人任性,有的人善良,有的人残忍……这是后天形成的,0-6岁的教养形成的。
我想大多数父母希望培养孩子性格阳光,心里有别人,责任感的培养。
性格培养取决于6岁之前的有意而为,比如在0-3岁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这时候孩子还不会用言语表达,哭闹是需求的表达,这时候给孩子满满的爱,长大后心就会平和;
而3岁左右就要开始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说“不行”,这个时间的前后取决孩子表达能力,如果孩子能清楚表达需求,而采用哭闹,不合理的需求就要温和坚定地拒绝。
在3岁左右要对孩子进行一次“说不”教育,比如在你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后,孩子开始哭闹,这里你可以把他单独带到卧室,进行教育,有4个不作为,1个作为:
一不打(打是不好的示范行为)
二不骂(骂是不好的示范行为)
三不在这时讲道理,不哄(哭闹时讲道理根本听不进)
四不走开(能关注到孩子的情况)
一个作为:拿个凳子坐在旁边,笑咪咪地看着她哭,不作声,自己情绪要平和。
这时是一场孩子与父母的较量,孩子会观察父母的反应
孩子哭累之后,拿个热毛巾给她擦把脸,接着问:”还哭吗?想哭的话,你接着哭,我等你。“
不哭之后,可以带她吃东西,吃东西前这个时机可以讲道理,这时候讲道理才能听进去,鼓励沟通,知道跟父母可以好好沟通,不用哭闹来解决。
现在生活好了,孩子吃苦的机会少了,那怎么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呢?
通过体育运动来防止孩子娇气,比如跑步和游泳,这是性格坚强的基础。
通过食物分享,大人小孩子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不准动筷等小事情,让孩子防止自私;
克制冲动训练,延迟满足训练等;
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天天向上。
李玫瑾教授的讲座,里面举了各种犯罪案例,看得我心惊胆战的,人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恶魔伤害他人,而这一切跟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这次疫情事件表明,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健康平安长大,一生圆满,不是一个人的事,与周围的人息息相关,教育好自己,教育好孩子就是在给社会做贡献,给国家做贡献,给世界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