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21年河南中考作文题,我们反思什么
王桂香
中考试卷有什么价值?它不仅仅是考查测试某届考生的学业水平,你若仔细研读,会发现对我们日常教学是有益的提醒,会给日常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
十天前写过今年的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赏析,题目出得很有水平。
几天前参加了中考改卷,我改的是作文,三天改下来,感慨颇多,在这里与你分享一下。
1
今年中考试题第19题是作文,题目内容如下:
校报《芳草地》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开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芳草地》投稿。
(1)请以“从 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
今年河南省的中考作文题延续了2020年的形式,由一个写作情境,延伸出两个写作任务;文体要求也和去年一样,第一个任务要求写记叙文,第二个任务要求写议论文。
这个内容所创设的写作情境是给校报投稿,学生的考场写作就属于任务驱动型写作,与原来的直接给一个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题目相比,突出了写作的特点:书写的本质是表达,而表达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书写是需要有目标读者的;书写是有目的驱动的。这些都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书面表达的特点。符合这些特点,就是真实写作。
有了真实的写作情境,学生自然就会说真话,抒真情了。
但是你看今年的作文题,写作情境并不具体,只是给你一个写作任务,还不是一个真实的产生写作动机的生活情境。
这一点,还得向高考作文学习,2020年的全国一卷作文就比较具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我们置身其中,产生写作动机,我们平时写作不就是这样吗?不是为写而写,而是想要表达,有表达、交流的强烈动机,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奉命而写,而是想要分享自己的感悟受到的启发。
3
考场上,学生看到作文题,会启动怎样的写作程序?
第一步,审题。
第二步,构思,立意。
第三步,书写。
第一步特别关键,甄别一下第一个题目和第二个材料,选择最有感触的任务,觉得无话可说的,丢弃。最有感触,意味大脑里有表达的主题和内容。
先看第一个任务,以“从 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为什么要提示我们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呢?提示我们要写的,就是自己的成长故事啊。当然这个成长,是指心灵的成长。成长离不开改变,所以这个任务实际上就是让写自己的思想转变故事,经由什么故事,从……成长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写这个成长故事。
还要注意文体,写一篇记叙文。既然题目里面有“开始”,就意味着要写事,而且要写一件事,能让心灵之旅发生转折的一件事,这件事不一定是大事,只要给我们足够的触动就行了。
第二个任务要考生谈材料引发的思考感悟,要求写一篇议论文。看过材料,考生就要反思:我从材料中生发了什么观点?如果观点明确,就可以往下构思了。
同样要注意文体,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思路清晰,这三点是基本的要求。
第二步,构思。
针对第一个写作任务,先补充题目,然后可以在草稿纸上列一个提纲:
主题:……
开头:创设写作情境。
中间:叙事,之前什么样,经过一件怎样的事,转变成了什么样。
结尾:谈感悟或抒真情。
针对第二个写作任务,可以写一下这样的思路:
我的观点:……
我能想到的论据。
给论据排序。
开头,提出观点。
中间:为观点列举三个事实论据,再列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
结尾:重申观点,发出号召等。
列出这样的提纲之后,就可以拿起笔,在答题卡上奋笔疾书了。
其实,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列提纲的习惯,在考场上不列提纲,会导致思维发散,造成我们平常说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现象发生,甚至产生跑题的大问题。
有例为证:昨天跟我们班一个尖子生聊,他其他科都考得很好,唯独语文只考了70多分,属于班里前五十名中语文分数最低的。对此,我作为语文老师很“痛恨”:痛心遗憾,也很自责对他帮助不够。他说,一下考场我就知道作文写跑题了,前面写一件小事之后,大部分篇幅都在议论,凑字数。很显然,他没有列提纲,如果列出了提纲,写作就不会超纲。
4
三天改卷时间,发现了不少问题。
1.文体模糊。和2020年的写作要求一样,第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写记叙文,第二个写作任务要求写议论文。但没有精心构思或构思没有简单列出来提纲,带来的后果是,一下笔或写着写着就忘了这一要求。本来第一个任务是记叙文,你就写事呗,却在那儿空洞地议论;第二个任务是让写议论文的,却写起了故事。这属于低级错误,本可以避免。
2.选材不是一件而是多件。第一个任务题目决定了要写一件事,但不少考生却写成了两件事或三件事,看来对“开始”这个词有所误会,人不大可能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那样不断开始吧,那样故事就不会有什么意义了。严格地说这属于审题能力了。
3.叙事语言不够生动,故事性不强,缺少细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作训练(小学一二年级是写话),训练最多的是写人记事,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随年级的增长而有较大的增长。故事没有转折,缺少对人、事、景的细致描写,干巴巴的。
4.套路严重。套路化体现在形式和内容的套路。形式的套路,是开头有题记,结尾有后记,中间有小标题。有些小标题有趋同现象,比如“成长·朋友”“成长·老师”“成长·亲友”等,这让人怀疑是同一学校或同一老师指导出来的。前几年小标题用得还没有这样多,今年的考场作文十有六七用了小标题。题记的运用是否有必要?又不是洋洋万言给一个主题提示;后记更是毫无作用,一共六七百字,至于么?
内容的套路,不同于题材的泛滥。其实今年写参加演讲的作文挺多的,题材一样没什么,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好了,最多让改卷老师审美疲劳而已。但内容的趋同就让改卷老师心生厌倦了。你猜内容撞车最多的素材是什么?遇见一只蜘蛛或蝴蝶,它奋力挣扎令“我”感动。这让人怀疑是否一块儿背了范文,虽然不会得低分,但会得高分么?
5.议论文缺少论据。很多九年级老师不鼓励学生写议论文,是因为学生没有占有大量的论据,但事实上考场上写议论文的还不少,而且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但是不少考场议论文通篇没有充分的论据,只好拿自己和同学举例,能充分证明论点么?
6.字体不够工整大方。这绝对是硬伤。改卷的时候如果不想滚动鼠标,想把一篇考场作文的三页内容全部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那么改卷老师看到的试卷比例比着真实的答题卡是缩小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字体较小,那么改卷老师看到的更小,这样的字体就严重影响得分。
此外,还有写谈恋爱的,流露偏激思想的,字数不够的(有的是没把握好时间),等等。
5
这次中考作文,给我们日常写作教学哪些启示呢?
1.指导学生练好基本功:写字,阅读。写好字对作文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中的“文”一样。阅读,让一个学生有思想,有境界,这必然会反映在作文上,会写出有思想的文字,文章有格局,这是“文质彬彬”中的“质”。文质彬彬,搭配适宜,才会有好文章。阅读,也能提升文字表现力,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是也。比如昨天跟那个孩子聊的时候,因为知道他字体不好,阅读少,就给了他这些建议:“这个假期不用怎么预习高一课程,你就砸一砸基础,读书,练字吧,不然到了高中,语文还是吃亏。”
2.刻意练习写故事和简单的议论文。平时每周进行片段练习,增强对文字的敏感,对素材的积累,练习把文字写得生动有趣,把事情写得有波折,叙事完整。对于喜欢写议论文的学生,指导他们写简单的议论文,有意识地积累素材。
3.写作课要不断进行提纲练习。老师做示范,或师生共同列提纲,写作课专门练习列提纲,持之以恒的练习,形成习惯,避免写作的随意,避免跑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实施的师生却很少,为什么?大家都在追求短平快,但是泰戈尔说,“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4.去套路。别再要求学生写题记了,更别让写后记,这样作文就显得干净很多,而加了题记和后记的作文呢,就像一个人个子不高却带了沉重的头饰和脚链,别扭。小标题既然用得泛滥成灾了,就避开。如果想让结构显得清晰,可以在段首用中心句或表示地点或时间的词句。
考场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写作和经历的积淀,考场作文就像海里的冰山,海面之下,更大的内容,是靠从小到大“浪漫”的积累和“精确”的练习,才有了考场上的“综合”——我们看到的“冰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考场上几十分钟一篇作文,却考查九年积淀出的语文能力,还是工夫在平常啊。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兴趣),才能以阅读写作的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得体会指导学生,不断点燃学生阅读写作的热情。
所以,语文老师也要阅读不辍,写作不辍,做学生的榜样,一个榜样胜过千万吨说教,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