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4 佳豫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解读论语第170天)
日经第495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直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我们知道季氏是鲁国三家里势力最大的家族,季氏家的大夫,势力都超过了鲁国国君,连国君都得听命于他,上欺君、下欺民。
季子然是季氏家族的子弟,仲由(子路)和冉求都是季氏的家臣。这里季子然问孔子,子路和冉求是不是可以算大臣,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解释何为大臣。
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也就是说,作为大臣要用道来事奉领导:协助国君、协助领导来推行仁道。
就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那样,实行仁政,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
如果这个道行不通,国君不采纳,那就宁可辞职。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说,如果领导不想推行王道,那就离开,不跟他同流合污。做不到兼善天下,至少要独善其身。
很显然,子路和仲由都算不上是大臣,当时鲁国三家专权的这个状况,光凭他俩是改变不了的,那孔子认为既然改变不了,就应该辞职,然而,他们俩又没有辞职,还在继续做家臣,所以孔子说他们不是大臣,而是具臣。
具臣,就是凑数的,没有资格称为真正的大臣。
孔子又说,作为家臣,是不是一定要顺从领导呢?!答案是否定的。
正所谓:君仁臣忠。君要仁,臣才能忠;君要不仁,臣就可以不必忠。
季氏上欺君、下欺民,甚至有图谋不轨,想要篡位的嫌疑。那作为家臣如果处处服从,就有点助纣为虐了。
前面孔子说的比较委婉,但是季子然没有听出来,所以孔子后面就直指核心:意思就是,子路和冉求再怎么样也是我门下的弟子,德行还是在的。如果做领导的要杀父、杀君,那子路和冉求也不会顺从,绝对不会助纣为虐。
孔子说话很有艺术,喜欢用比喻,用影射手法,他没有直接说季氏家族无道,而是借用批评两个弟子来点拨季子然。
第一,他们不是大臣,只能算是凑数的具臣。
第二,大丈夫志不可夺节也,他俩是不会顺从无道昏君,做出弒父弒君这样大逆不道的卑鄙事情的。
守义者为具臣,守道者为大臣。我们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比方说,今天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经理人,需不需要有一套自己所掌握和熟知的管理体系?如果没有,那管理之道是什么?那就没有,是吧。
你不懂如何管理,脑子里没有一套体系,那要如何带团队。
古代的大臣,是整个官僚体系里面,像支柱一样撑起来的人。有大能力,接近于圣贤的这种人才能叫做大臣。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中流砥柱。
大臣相当于现在企业的总经理,是总指挥,把握大的方向,纵观全局,用王道来辅佐君王(领导)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面的那个人,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人,好的大臣可以助力君王及时纠偏。
具臣就是具体的在某一个岗位,只要把这个事给做好就可以。相当于总经理的下属,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分工到位干活。他们没有大局观,只是听话照做,不太有自己的思想。
比如,冉求他管理财政很在行,子路管理军队就很在行,但是让他们以道事君就不行了。能量不够,就达不到高的境界维度。
所以,当我们还没有练成前,还是需要多加历练自己,在还没够格在某个位置时,就不能谋其政。只有当自己的能量和位置相匹配的时候,自然就驾熟就轻。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想想,是要作一个大臣(独当一面)呢?还是要作一个具臣(仰人鼻息,俯仰由人)?是做一个从之者呢?还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