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先说一说莫高窟。
虽说敦煌与莫高窟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实为一体,但想了想,还是决定将莫高窟剥离开来。
如果说要给莫高窟定个调的话,我只能想到一个词“寂寞”。是的,莫高窟是寂寞的,寂寞了千百年,而且还将继续寂寞下去。
首先,莫高窟与佛家渊源深厚,耐住寂寞本就是佛家必备之考验。
其次,从第一个洞窟开凿开始,从第一尊佛菩塑身开始,从第一幅壁画起笔开始,无数的凿工、泥工、木工、塑工、画工穷极毕生之心血,方有一个个金碧辉煌、璀璨华丽的洞窟。所谓的“千佛洞”,不仅是规格上的数以千计,时间上的横跨千年,更是背后千千万万的不知名的创作者啊!这么一群可敬的人,能够留名传之后世的少之又少,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寂寞的,他们的结局更是寂寞的!唯有洞窟里那些依旧鲜活的佛菩、虽褪色但依旧可见的壁画在向我们诉说着,有这样的一群寂寞的人曾经寂寞地存在过!
印象最深的是在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时,重点提到了第220窟的设计者,一个叫“李工”(其实是只知姓氏)的画师。纪录片里还原了李工的一生,他的勤学作画、刻苦研习,他在长安的失意,他在敦煌的得意。可是还有无数个这样的“李工”啊,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呢?
再者,官方集资修建的暂且不说,那些属于私人家族的洞窟内,(印象深刻的有第61窟内的曹元忠家,洞壁上有一排家族女子绘画像)供养人的轮廓依旧清晰,只是面部表情、姣好容颜早已斑驳虚化,他们寄予厚望的家族后代又在哪里呢?于是,这些曾经富裕、尊贵的供养人也成为了洞壁上一个个寂寞的存在。
提到莫高窟,自然也就绕不开“藏经洞”的发现,因为它向世界昭示了一个寂寞的存在,一个辉煌的存在。当然它也昭示着一场灾难的来临。5万多卷的经文资料啊,它们在洞里寂寞了多久?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因缘际会呢?我想,如果可以,我们都宁愿它们继续寂寞下去,寂寞成永恒!
可历史偏就选择王圆箓作为这份寂寞的打破者。王圆箓是虔诚的,他的野心只限于恢复昔日藏经洞的辉煌,他一笔笔地登记化缘善款,一点点地清除洞中的灰尘泥沙,他甚至都想好了自己的结局,终老之时若能有一个如前人这般的洞窟,那就再好不过了。
初中时代学过余秋雨的<道士塔>,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就是,王道士嫌窟里的壁画太过暗沉,不够敞亮,于是石灰浆一层、两层、三四层地刷了上去。不得不说,关于这一段余秋雨的嘲讽手法是极为厉害的。
莫高窟寂寞地太久了,它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展示它的辉煌,可那是一个保存不了寂寞的时代,国难当头,政府国家无暇西顾啊!今天,莫高窟的寂寞随着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掠夺骗取,寂寞地陈列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珍藏,远离故土的它们更寂寞了。但保存完好这一点,让国人还是得到了不少宽慰。毕竟留在本土上的,除了王道士像粉刷匠一样,连张大千也在这随意临摹、毁损,墙上的壁画犹如自家的草纸一般。正所谓无知是罪,有才狂妄更是罪啊!而那些由王道士散播出去的经文藏书、乃至被护送到京城的“残羹冷炙”,一张张、一卷卷、一本本又在哪里呢?想必是比“完整的寂寞”更不堪吧!
那么,王道士该为这场劫难背负这万世骂名吗?后人评说时大抵会这样子断案吧,只看王道士承担的比例是多少。恰如“安史之乱”中马嵬坡的杨玉环,杀她一个就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吗?不见得罢。那个和她在花前月下诉说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男人还是让她替自己顶了罪,一条白绫也许平息不了敌方的千军万马,但至少可以堵住己方的众口悠悠。一定程度上王道士亦是如此啊!他不知道藏经洞里文物的价值吗?大抵知道罢。可这一消息逐层上报上去,恰如泥牛入海,从此音讯全无。有个滑稽的理由是,当地官员觉得运费太贵!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王道士呈现的样本在官场传递,想着再多要一些私吞。待到莫高窟被打劫一空,国家政府开始重视的时候,沿路的嘴脸更是丑陋不堪。所以不怪乎余秋雨会痛心疾首地说:“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但他又来了一句,唉,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所以,明知真相如此,国人还是忍不住朝王圆箓宣泄自己的情绪,毕竟别的不说,王圆箓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守关人”。但凡他严格一点,有自己的底线,限制进入藏经洞的外来人员,也可使寂寞的敦煌少受一些伤害。尤其是藏经洞的经文资料被搬空后,外来者见洞里空空、心有不甘,竟然开始打起墙上的壁画和佛菩雕塑的主意,乃至今天众多窟穴里这儿缺一大块,那儿少了一个对称的佛菩。看着刺眼,实则诛心。所以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的情绪是很沉重、复杂的,对王圆箓的评价他尽量去做到客观,“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最后参观莫高窟的体验实在是有些不太愉快。讲解的优雅漂亮小姐姐追求效率(理由是晚了的话,要参观的洞窟就会关闭上锁),8个洞窟迅速参观完毕,实在是有种“走马观花”的感觉。(领队推荐了这个网站,https://www.e-dunhuang.com 数字敦煌,佛国世界可以了解一下)
<又见敦煌>情景剧
流动式的舞台设置别具一格,剧情上重点刻画了王道士搬送文物的那一段,今人与王道士穿越时空对话,“请等一等,再等一等……”参照余秋雨此刻的描写,拦下等了太久而没得到回复的王道士,我们又能将这些寂寞的存在运送到哪里去呢?又或者说,莫高窟啊莫高窟,你再等等,你再沉寂一段时间,现在还不是你该出来的时候,你就像秦始皇陵那样安静地待着吧,待到国家富强的时刻,你终有重见光明、不再寂寞、恢复辉煌的时刻,是这样子的么?可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慈悲的佛菩只会冷静、客观地安排他人的命运,冷静、客观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恰如王道士问:“我也能得到救赎吗?”佛曰:“当然。”
敦煌博物馆
之所以前去参观,是听说里面有等比例的莫高窟模型,不过,置身其中才发现只模拟了一个洞窟。参观的时候正碰上讲解员解说,对比起莫高窟里的小姐姐,这个解说员实在是太Nice了,洞窟里的壁画、佛菩讲解地十分细致,且描述起来生动有趣。
莫高窟
乘车前往莫高窟的路上,放眼望去都是荒凉的戈壁岩石,只有洞窟前种了一排白杨树,那也是仅有的一线绿色了。莫高窟虽为“千佛洞”,但留传下来的有壁画佛像等、保存相对完整、有参观研究价值的洞窟只有四百多个,目前只开放四十多个,游览者只能参观其中的8个(其中4个必看,另外4个由讲解员根据实际调度随机选取)。每个洞窟都是大门紧锁(根据重要程度,有的还有两重大门),游人一进去,里面黑黢黢的,只有现代微弱的光线,讲解员用手电筒指向相关区域进行讲解。昔日辉煌璀璨的壁画有的已经毁损,大部分已经褪色,佛菩塑身也是风采不再,曾经的烛火长明是看不见的了。游人一离开,这里又是无穷的黑暗沉寂。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丝汗水蒸发对洞窟的壁画而言都是莫大的伤害,而历经了百年前的劫难,顽强的莫高窟只有以这种方式继续寂寞下去。
回程路上,我思量着,莫高窟这个景点更适合于去书画上细细观摩,每个洞窟都有自己的故事,唯有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倾听到它们的诉说,这样子特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跑一趟,似乎有些不值。友人回答道,“只有来了,你才能知道值不值呀!”是的,不亲身走一趟,我怎会知道莫高窟是寂寞地处在灰色的荒原中呢?我怎会切身体验到余秋雨在《莫高窟》《道士塔》中的文字和情感呢?我又怎会察觉到莫高窟那千百年来不曾断过的寂寞情怀呢?
离开敦煌的时候,想到莫高窟这永恒的寂寞,突然很想听<知否>主题曲,不为其中的闺怨情爱,只为那一声声惆怅、绵长的“知否?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