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错过”的思考与行动

1.你有没有很早就“知道”的道理,但从未在你身上发挥作用?为什么?

《论语十则》里的好多内容(道理)都“知道”,有些甚至背得滚瓜烂熟,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

上面的道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为什么没有在自己身上发挥重大作用呢?回想一下,当时在学校的时候,这些内容都是背诵过的。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没有快感,甚至是令人感到“痛苦”的。

因此在学完、背完,用考试“检验”以后,再也不想去回看这些曾经令自己痛苦的道理。由于“骨子里”觉得是痛苦的,因此为了更好的生存,保护大脑免受“痛苦”的折磨,会将那些“痛苦”的经历遗忘,自然,也就错过了与这些道理的深入连接。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道理在接触到的时候是“知道”有很大作用的,但没引起自己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具体到行动上来说,就是没有:反复深入思考,用于指导实践,结合自身经历和已有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到头来就仅仅是“知道”这句话而已,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2.为什么有很多道理明明有很大价值,我们却认为“那道理其实跟我没什么关系”?

最近这几年,由于移动互联网几乎连接了所有个体,使得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成本越来越低(除了时间,费用趋近于0)。因此各种古往今来的“道理”又被重新翻出来,以各种直接或间接(本体或变体)的形式,放到五花八门的载体上,供南来北往的人们更方便的“再知道”。

“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多数道理还是以前那些道理,只是浮躁的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有耐心花足够多的时间与那些道理发生足够的连接。结论来了:从逻辑推理或因果关系来说,不多数人没有仅仅因为“知道”那些道理而过好今生也就是正常的了,过好了反而不正常。重要的是按照那道理多“干”,多反思。

每每和身边朋友、同事聊到某某道理很深刻、很有用,经常得到的反馈大致是:“道理我都懂,可是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这个人比较务实,别说那些大道理了,说点有用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些道理是没用的,对这些人来说,什么是有用的呢?可能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明天彩票开哪个号码?明天哪只股票要大涨?哪个城市房价能快速翻番?

我一直认为:财富数量是和掌握财富的能力(智慧)相匹配的,就算偶发横财,也只有很少的人能驾驭这意外之财。这方面的例子多的去了,网上一抓一大把。什么征拆户获千万赔偿金,一年半载后返贫;什么中头彩的,不久后千金散尽,还搞得妻离子散。因此我们要练好内功,耐心的打磨自己的各种能力,让我们配得上那些财富。

3.为什么这个栏目的各种指标(打开率、回复率等)一路下滑,你觉得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人从生物本能的角度来说,都是好逸恶劳的,都不愿意干舒适区以外(甚至会令自己痛苦、难受)的事情。那么如何解决呢?这就要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重大意义,然后有强大的驱动力去刻意练习,选择“正确的难受”的事情来做,舒适区内的无挑战的简单重复是不利于进步和成长的。

对本专栏没有充分的重视,也是一个原因,以为付费了,看过了,“知道”了,就“懂”了,然后生活自然会慢慢变好,陆续达到自己想要的“各种自由”。

当然,社会发展很快,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这个时候的选择就很重要,一定要抓住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按轻重缓急排序。什么都想要,都想学,很可能什么都学不好,学不好人容易焦虑,学习效果更差,也就更学不好,形成恶性循环。

4.上学时羞于课堂发言和在本专栏不写留言(或心得体会),是否“使得你一定程度上远离了那些有用的道理,并减少了与道理的必要联系”?

这是肯定的。无论上课积极发言还是持续在专栏留言,都是一种实践的方式。要想与书本里的知识和专栏里的概念产生更多的必要的联系,就必须深入思考、积极输出,留言就是很好的输出方式。

课堂发言由于是当众发言,除了能锻炼胆量,还可以综合的锻炼表达能力、快速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甚至对提高公开演讲能力也有帮助。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践行的好处是能立即得到反馈(老师点评)。一般不管回答正确与否,老师都会鼓励,久而久之就会让积极发言者建立越来越强的自信,也就“尝到”了积极发言的甜头。为了得到更多锻炼,获得更多发言机会,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思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5.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不仅主张“只字不差地阅读”,更主张“好书要读很多遍”了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书和好文章是需要只字不差的反复阅读,重要可减少“错过”升级、成长的机会。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最好每读一遍都带着新的问题和有不同的侧重点去“刻意练习”般的阅读。

6.国家政策与个体财富积累其实是有很多联系的。很多人认为“老百姓不需要关心那些”,那你应该怎么办?需要做哪些改变?

应该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以往积累,有侧重点的对相应的政策进行深入跟踪和学习。具体做法是:分配一定比例的精力去了解国家政策。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做的事情和要学的东西很多,不打算花大量时间在这个方面,在信息筛选方面要尽量节约时间。因此会选择一些付费课程,花钱请高人把重要的政策进行筛选和深度解读。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从付费课程里选择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与自己的已有认知发生更多连接,从而尽可能少的“错过”那些本来有能力抓住的政策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错过”的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