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金刚经》讲义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假若有人手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用来布施,因为这个缘故,这人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这个人会因为广修布施获得很大的福报。”


佛陀说:“须菩提,假若福德是实有的一个东西,那如来就不会说得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没有自性,如来才能说得福德多,像虚空一样无量。”


在前面的第八品中,佛问过须菩提同样的问题,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问话方式与这一品一样,须菩提的回答不同。在第八品,须菩提回答:“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但佛在第八品中要强调的重点是,「有人受持读受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所以并未对须菩提回答的问题作出评论。而须菩提在第八品中的回答,是在为佛的这个问题做个补充说明,他担心法会上的其他弟子,刚听完诸相虚妄的道理,马上又听到佛说福德多,会生起疑惑,便补充说:「佛陀说,福德多不是指的福德的本性,本性是空的。」这样对空性教理还在疑惑的弟子们,在心中就有性相之分,即「相可以说多,而性是空的,不能用多少来衡量」。


但佛陀在第十九品中却说:“须菩提,如果福德实有,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无故,如来才说得福德多。”表面上完全与第八品须菩提的回答是相反的,其实并不矛盾,性相是不二的,见相就应见性,如果弟子们有性相之分,其实还是建立在意境上的如来真空,随讲解开示的深入,如来将弟子们心中的所有相层层迁除。此时,弟子们「见相即见性」,所以须菩提会回答:“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不会再说性相之分。


这个空的福德并非是偏空的,什么也没有,如来也不会说福德空,正因为行者能了知「福德本空」的道理,在空性的境界中,福德才多得满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而且在此,大家应该注意,佛着重强调的是这个空的福德,如来不会对弟子说一切皆空,福德没有,而是福德得多,这即是,「空即是色」的示现。行者如能了知「福德本空」的道理而行布施,福德多得满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如来安住在真空境界中也说福德多。


在此想起佛教史上,达摩祖师来中国,当时中国皇帝梁武帝正以帝王之尊护持佛法,马上接见了这位未来禅宗的祖师爷,当他满心骄傲的对达摩说:“我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无量,有何功德?”


他本以为会听到这位从佛陀故乡而来的圣僧的恭敬赞叹,没想到听到的却是达摩从空性里面坚定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功德?”


达摩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最后曰:“对朕者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


当然,梁武帝没有了悟如来的真空之境,没有听懂达摩的慈悲的开示,而是满心的我慢受挫,对达摩下了逐客令。


在此,我把梁武帝与达摩的这段话全部摘录出来,不再作翻译。如果大家对《金刚经》前面几品有所领悟,已不难听懂他们的对话中各自心性所处的角度,虽然是古文,只是达摩祖师在此为什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立于如来之境,知梁武帝不知福德本空,执福德实有,为破他的执着才说无功德,而后又慈悲开示:「不了悟空性之理,造寺写经也只是世俗善行善报,有生有灭,故福德虽有非实」。


如果梁武帝能了知空性之理,达摩祖师一定会赞叹他功德很大。不过如果梁武帝真了解《金刚经》中的般若智慧的话,也不会这样问达摩了。


我们从达摩的故事里回到这一品,大家要明白,佛陀在这一品中,不是强调福德本空,像达摩祖师对梁武帝一样,要破我们的执着,而是在讲,当我们了悟「福德本空」后,福德才真的多。如果你不能了知这一点,就像达摩祖师说的,福德就是人道善行,虽有非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无故,如来才说德福德多。



下一品: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刚经》讲义|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