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难——大凉山支教日志0050

原创:一默
整理:陆漫漫

                  支教日记之五十

2014年 10月3日 星期五 美姑-拉马-尼勒觉 晴转雨  9\28度

向上行

四走拉马,这次是上山!

我和老易居然用了7小时!

原本想花500元,包个车上山的,但老易说,想体验一下。

正巧,我的“翻译官”兼向导吉克逸夫,送我父亲他们“尼勒觉支教老师亲友团”随车下山,留在我的身边,这次可以派上用场,所以,我鼓起勇气(主要是怕自己体力透支,无法到达),欣然答应了。

一大早,老易、我、袁老师、吉克逸夫一行四人,乘坐短途班车,向拉马方向奔去。途中,袁老师在大桥中心校下了车(因为培训新支教老师的工作,需要他暂时留在大桥中心校),正好遇上大桥逢三的大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看来“大桥集”比“拉马集”要“繁华”得多啊!这就是,越离县城近,交通越发达,经济越便利,人们也就越“富裕”哈!

汽车花了大半个小时才穿出集市,又开了半个小时左右,来到了拉马。两大一小,我们三个下得车来,在路边的小店,买几瓶路上要喝的水。

彝族的店主,一听说我们要去“尼勒觉”,就不停的摇头。我读懂了“摇头”的三重含义:一,尼勒觉太远了,同是彝族的本地人,把尼勒觉附近村落的人,称为“高山人”,以区别与“平地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比如,山下的人每天吃三顿饭,山上的只吃两顿);

二,路太烂了,虽然前两天都是大晴天,但是“山里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会儿已经开始飘起毛毛细雨啦;

三,这些外来的汉族人不可思议,连本地的亲戚,不是有婚丧嫁娶的大事,都不会跑到“尼勒觉”这种山旮旮头去,大过节的,你们跑上去干嘛?!

原来,“地域歧视”普遍存在,不光是“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连“平地人”都看不起“高山人”啊!!!

对于这一切,走南闯北远赴非洲的老易,笑了,见怪不怪,见惯不惊了。

爬山的过程,既艰辛,又开心,就不详述了(这里省去5000字)!

从中午11点半开始,到晚上6点过,我们才还流浃背的到达尼勒觉村小学!!

不畏险

晒过“非洲太阳”的老易,“嘲笑”我们尼勒觉的太阳过于“温柔”(因为非洲在太阳照射的露天地方,温度可以达到近50摄氏度),而我刚来时,却被这“温柔的太阳”,晒脱了几层皮啊!!!

看来,在“高人”面前,我永远都是“矮人”;在见过世面的人面前,我永远都是“土包子”哈!!!!!!!!!!!!!!!!!

感言:高山流水遇知音,驿路野马逆风行,磕磕碰碰7时整,伟岸英雄显真形。热爱、热闹、热情、似火!知己、知彼、知难、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道难——大凉山支教日志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