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吉檀迦利23

重温经典:吉檀迦利23

当天下午3点,身着印度民族服装的泰戈尔出现在东大体育馆,校长郭秉文向大家作了介绍,给予泰戈尔高度赞誉,还强调说,“泰戈尔所发表的学说,足以阐扬东方文化精神,并于沟通中印及世界文化历程有伟大之贡献”。泰戈尔眼光和善而深邃,在讲坛上说了将近一个小时。说到激动之处,他紧握右手,放在胸前。

重温经典:吉檀迦利23

当然他还是用英文,演讲结束之后,徐志摩登台作了翻译:“余乘轮船溯扬子江而上,于昨夜月朦胧时,登甲板瞭望,沿岸风景,依稀莫辨,于村林中窥见两三星火,回顾船上乘客,多入睡乡,鼾声大作,因发生种种感想,觉得世界上现时未普遍的光明,就等此村林中之星火,社会上乏清明的感觉,就等此乘客中之酣睡。及船近金陵,晨光熹微,鸟声杂树,无数帆船,顺风直驶,稳渡中流,又觉得此种光明浩大现象,即将来世界人类,经过混沌状态,由牺牲奋斗所得结果之比例。”

重温经典:吉檀迦利23
84
离愁弥漫世界,在无际的天空中生出无数的情境。
就是这离愁整夜地悄望星辰,在七月阴雨之中,萧萧的树籁变成抒情的诗歌。
就是这笼压弥漫的痛苦,加深而成为爱、欲,而成为人间的苦乐;就是它永远通过诗人的心灵,融化流涌而成为诗歌。

☞离愁别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愁绪产生的根源是情感、愿望跟现实之间构成的冲突。无论亲人之间骨肉分离的痛苦,情同手足的挚友之间分别的牵挂,还是缠绵悱恻的爱侣之间道别时依依不舍的惆怅,“就是这笼压弥漫的痛苦,加深而成为爱、欲,而成为人间的苦乐;就是它永远通过诗人的心灵,融化流涌而成为诗歌”,这也足以证明艺术的共通性,真正源头是人类普遍而深刻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使诸多艺术作品能跨越地域、时间、种族甚至语言、文化等差异,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观念存在,它的普适性亦可使经典作品犹如真理的代言一般,放之四海而皆准。(安居士/海滨20200402)

85
当就是这笼压弥漫的痛苦,加深而成为爱、欲,而成为人间的苦乐;就是它永远通过诗人的心灵,融化流涌而成为诗歌战士们从他们主公的明堂里刚走出来,他们的武力藏在哪里呢?他们的甲胄和干戈藏在哪里呢?
他们显得无助、可怜,当他们从他们主公的明堂走出的那一天,如雨的箭矢向着他飞射。
当战士们整队走回他们主公的明堂里的时候,他们的武力藏在哪里呢?
他们放下了刀剑和弓矢;和平在他们的额上放光,当他们整队走回他们主公的明堂的那一天,他们把他们生命的果实留在后面了。

☞痛苦与欢乐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曾无数在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沐浴哲学与宗教的光芒,而这种相对主义与中国古老的哲学经典《道德经》构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契合:福祸相依,高下相成,难易相对,悲欢与共,乃至生死轮回。客观存在对立经由富有理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完成最后的统一,和谐地呈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包括战争与和平(止戈为武),光明与黑暗,有限与无限……所有这一切都是辩证法的精髓在诗歌中的具象呈现,由此我们更能深刻领会当年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之旅,是一次普世的哲学与诗意融汇的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交汇之旅。(安居士/海滨20200402)

86
死亡,你的仆人,来到我的门前。他渡过不可知的海洋临到我家,来传达你的召令。
夜色沉黑,我心中畏惧——但是我要端起灯来,开起门来,鞠躬欢迎他。因为站在我门前的是你的使者。
我要含泪地合掌礼拜他。我要把我心中的财产,放在他脚前,来礼拜他。
他的使命完成了就要回去,在我的晨光中留下了阴影;在我萧条的家里,只剩下孤独的我,作为最后献你的祭品。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重温经典:吉檀迦利23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经典:吉檀迦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