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五十九

图片发自App

五十九、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书法家。自幼生长在有权势的大家族里,伯父王导,官居宰辅,直至太保。王羲之从小失去父亲,依靠母亲和兄长教育成人。幼年时不善辞令,只喜爱写字。据说,平日走路,也要用手指在自己身上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把衣服都划破了。勤学苦练,终于使他练就了一手好字。

王羲之十三岁时去谒见当时的名人周觊。周觊很器重他,上宴席前先割一块炙牛心给王羲之吃。大家看出,能受到周觊如此钟爱,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不久后,王羲之果然崭露头角。

王羲之写的隶书,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书法家庾翼给王羲之写信,称赞他“字迹遒劲,焕若神明”,看了他的书法,好象见到了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妙品。

王羲之爱书写成了癖好。一天,他到一个门生家去,见几案平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真草参半,写得龙飞风舞。门生惊喜不已。后来,门生外出办事,他的父亲收拾书房,见新几案被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王羲之的字全都刮去。使门生十分懊丧。

王羲之的字为世人所推崇。有一次,他在戢山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叫卖六角竹扇,但没有人买。王羲之便拿了几把随手在扇子上写起字来。老妇人不懂书法,见他乱涂乱写,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说:“老婆婆,你且拿了去卖,只说是王右军在扇子上写了字,要卖百文一把。”老妇人把扇子拿到人多处去叫卖,果然,人们一拥而至,争着买扇。

王羲之不仅爱写字,更好鹅成癖。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设法去买。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上好的白鹅。王羲之听说后,特地去观看。当他走到道士屋旁,看见池塘中一群白鹅正在闲游,那洁白的羽毛,高高的丹冠,使王羲之越看越不愿离去,于是请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喜欢这群鹅,就用不着破费,我全部相送。不过,有一个要求,请为我抄写一卷《道德经》。”王羲之马上答应,爽快地坐下来抄写,然后高高兴兴地带走了这群鹅。

太尉郗鉴听说太傅王导家的子侄多是英俊少年,就委托门生到太傅府寻求女婿。郗鉴的门生向王导说明来意。王导说:“他们都在东厢房,你自己去看吧。”门生奉命耒到东厢房,看到众公子眉目清秀,正襟危坐,目不旁视,很不自在。只有一人敞开衣襟,坦露肚腹,坐在东面的床上就食,好像没有听到太尉派人来“相女婿似的”。门生回去把情况对郗鉴一一细说,郗鉴是个饱有才学的人,听了门生的话就说:“那个敞衣襟的人就是我要选的女婿。”原来此人就是书圣王羲之。后来,人们就以“坦腹东床”来称谓好女婿。

王羲之出身士族,加上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初为秘书郎,做过江州刺史,又被任命护军将军,他坚辞不受,最后任命为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做会稽郡内史。

王羲之为官,是个爱百姓的好官。当东土闹饥荒时,他开仓赈济,使吴郡的百姓得以度过难关,安居乐业。王羲之与扬州刺史殷浩素有深交。殷浩与安西将军桓温不和,王羲之劝殷浩:“内外和睦,协调一致,然后国家才能安定。”劝他与桓温和解,殷浩不肯听从。

殷浩出师北伐失利,要再次出兵。王羲之又寄书劝殷浩,指出执政要以宽和为本;指责当政者不能深谋远虑,只靠搜括民膏,动摇根本,会导致天下土崩之势。王羲之忧虑殷浩不听他的苦口良言,又给会稽王昱写信,陈述殷浩不宜北伐的理由,亟望会稽王昱解救倒悬,转祸为福,使百姓有靠,国家安康。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下一篇《兰亭集序》来纪念这次集会。后来又以行书写下此文,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35年),王羲之目睹朝廷腐败,不愿耻于人下,称病去职,从此遨游天下山水,不再出仕。

王羲之更以“书圣”闻名海内外,他独创的以圆转流利的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为后人所崇尚。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