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怎么办

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405天分享(2019.9.20)

图片发自App
一位妈妈的苦恼:
儿子12岁以后,特别最近半年,感觉孩子变了,从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孩子,说什么都不听,跟自己对着干。有时候明明是同意我们的做法,嘴巴里硬是不承认。妈妈很苦恼。
图片发自App

这位妈妈的苦恼,相信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切身体会。孩子过了十岁后,会让父母突然之间感觉变得不认识了,处处拧巴着。我们经常给这个时期的孩子,按上一个罪名——“叛逆”。其实,这是孩子到了成长的新阶段,从儿童期到了青少年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自然现象。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并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纳。他指出:  12-18岁的孩子,显著的特征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混乱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从听从父母的安排的童年期,过渡到了自我意识觉醒的青年期,追求自我认同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寻找自我同一性,不断探索“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现实中,他们还无法脱离父母独立成为心目中的样子,这就很容易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一些矛盾的地方,既想要独立自主,又有些依赖。他们内心有许多矛盾和挣扎。所以,他们最怕父母对他们指点和干涉。所以,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为硬反抗和软反抗。

硬反抗就是逆反行为,比较常见,也即普遍意义上的“你说东,他偏说西”。只要是父母说的话,孩子就肯定持相反的观点。父母会说“好好学习,考个重点高中”,孩子则不以为然,“我就是不喜欢学习,我就想考个职校”。有时候,虽然孩子内心也觉得父母的建议是对的,但是如果他赞同父母的意见,就意味着选择权在父母手中,他就输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为此争论不休,孩子肯定会坚持到底,哪怕为了反抗而反抗。

软反抗比较隐蔽,原因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拥有选择权。甚至觉得往后十年内都不可能拥有选择权。这种没有希望的感觉让他们失去动力,会用一种放弃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比如,他们轻则表现出没有学习动力,重则隔三岔五地不做作业或者不交作业,或者有一天不想去上学了,再严重点就是患上各种神经官能症或抑郁症,最后甚至不想活了。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过去看上去不错的“亲子关系”好像一下子出了问题。为了改变孩子,父母从批评、斥责、吵闹到无可奈何、焦虑不安。其实,出现这些情况,不是孩子的错。父母从改变自身开始,重新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

首先父母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一个物品,或者延续父母意志的复制品;

其次要明白培养的唯一方式,就是引发孩子自身的成长力,让他有意识地自己去成长,而不是让他为了父母或者别的什么去成长。
图片发自App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是家长应该特别注意的。

“三条高压线”分别是: 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坏性地批评和强迫。它们会极大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破坏亲子关系。

“两个陷阱”是“有条件的爱”和“输不起的心态”。

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做某件事的动力,这是交易而不是爱,在这种条件下,你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会感受到你的爱,他不会感激你,他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

“输不起的心态”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时刻监视孩子,知道他的一举一动,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有青春期孩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