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改文章?做好这几步,向大师们学习。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如何修改文章,让文章质量更上一阶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但凡文章写得好的人,大多数在修改上下过功夫。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据说前后修改过7遍。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遍才满意。

著名散文作家杨朔曾说:“我的散文是改出来的,我的手稿总改得密密麻麻。”他的《雪浪花》手稿全文不过3000字,修改的地方有200处,没有改动的句子仅剩15处。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具体讲讲。

第一部分,写作过程中,要把“写”和“改”分开来

第二部分,修改文章的五步法,提升文章质量

第三部分,润色文章的语言,让文章读起来更通顺

第四部分,如何向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

01写作和修改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写作是作者角色,修改是批评角色

写作时是作者角色,是创作的大脑,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应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尽量快速地写作,不要重读写下的文字。

修改文章的过程是批评者的角色,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修改,要“心狠手辣”,大刀阔斧地删除写得不好的文字。

写完文章之后,可以先放一段时间再来修改。

修改文章技巧:

1、先整体:先从整体思考: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适,逻辑是否清晰

2、后局部:修改文章的细节,用词是否精确,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

02修改文章五步法,让你的文章质量更上一阶

第一步,检查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

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不能什么都写,什么问题都想一起解决,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初学者特别容易跑题,或者主题不明确,所以这一步是修改的关键。收集素材的阶段是“做加法”的阶段,修改文章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

第二步,检查文章的观点是否能说明主题

明确主题没问题后,接下来是检查观点是否能够说明主题。主题要用观点来支撑,观点要用素材来支撑。给主题无关的观点要删除或者修改。

比如,你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修改文章,快速提升文章的质量》,你的观点是写作时,要断网,可以快速提高写作的效率。虽然这个观点是对的,而且也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但这个观点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要删除。

第三步,检查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观点,删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

修改时,要注意考虑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主题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在删除了相关的内容时,不要心慈手软,舍不得删除,要心狠手辣,大刀阔斧。

第四步,检查文章的逻辑是否足够清晰

写初稿时,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因此写的初稿有时候会逻辑不清晰,详略不分,衔接不紧,结构松散。

因此,修改文章时,要根据逻辑性来调整文章的结构,调整段落之间的顺序,避免出现前言不搭后语,一些基本逻辑的顺序错乱等问题,从而让文章的逻辑清晰。

第五步,检查文章的标题是否有吸引力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一定要多琢磨,取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标题。

03如何润色文章的语言,读起来更通顺

方法一:删除多余的“的”

每次写完一篇文章,可以统计下全文所用“的”字,删除一部分可用可不用“的”字,使其数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方法二: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对于自媒体的文章,更需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如果整篇文章都是长句,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好。

方法三:删除一些冗余的词,让文章更简洁

文章要简洁,可用可不用的词尽量不要用,删冗余的词包括删掉一些副词,形容词,还有一些陈词滥调,以及没多大意义的口头禅。

04 跟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的技巧

第一,文章要“顺口”

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文章写好后,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心坐下来朗读,一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四遍,从中发现缺陷,边读边改,使之“顺口”。

第二,文章要“冷却”

鲁迅先生说,文章写成之后,不急于拿出去,“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这也跟我前面说的,把“写”和”修改“分开的做法是类似的。

第三,文章要“狠改”

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修改文章,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天中所写的一篇文章,2600金字的文章,修改的痕迹多达53处。

第四,要向大师的手稿学习

鲁迅非常重视向大作家的手稿学习。鲁迅在文章《不应该那么写》中写到:“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看手稿时,要去研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比如‘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大师们的作品尚且经过好多次修改,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修改文章?做好这几步,向大师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