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今使用的网络接口均为以太网接口,目前大部分处理器都支持以太网口。目前以太网按照速率主要包括10M、10/100M、1000M三种接口,10M应用已经很少,基本为10/100M所代替。目前以太网接口类型主要采用双绞线的RJ45接口,且基本应用于工控领域,因工控领域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对以太网的器件选型以及PCB设计相当考究。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leroler)控制和物理层接口(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大部分处理器内部包含了以太网MAC控制,但并不提供物理层接口,故需外接一片物理芯片以提供以太网的接入通道。面对如此复杂的接口电路,相信各位硬件工程师们都想知道该硬件电路如何在PCB上实现。
下图 1以太网的典型应用。我们的PCB设计基本是按照这个框图来布局布线,下面我们就以这个框图详解以太网有关的布局布线要点。
1. 图 2网口变压器没有集成在网口连接器里的参考电路PCB布局、布线图,下面就以图 2介绍以太网电路的布局、布线需注意的要点。
a) RJ45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短,晶振远离接口、PCB边缘和其他的高频设备、走线或磁性元件周围,PHY层芯片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短,但有时为了顾全整体布局,这一点可能比较难满足,但他们之间的距离最大约10~12cm,器件布局的原则是通常按照信号流向放置,切不可绕来绕去;
b) PHY层芯片的电源滤波按照要芯片要求设计,通常每个电源端都需放置一个退耦电容,他们可以为信号提供一个低阻抗通路,减小电源和地平面间的谐振,为了让电容起到去耦和旁路的作用,故要保证退耦和旁路电容由电容、走线、过孔、焊盘组成的环路面积尽量小,保证引线电感尽量小;
c) 网口变压器PHY层芯片侧中心抽头对地的滤波电容要尽量靠近变压器管脚,保证引线最短,分布电感最小;
d) 网口变压器接口侧的共模电阻和高压电容靠近中心抽头放置,走线短而粗(≥15mil);
e) 变压器的两边需要割地:即RJ45连接座和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用单独的隔离地,隔离区域100mil以上,且在这个隔离区域下没有电源和地层存在。这样做分割处理,就是为了达到初、次级的隔离,控制源端的干扰通过参考平面耦合到次级;
f) 指示灯的电源线和驱动信号线相邻走线,尽量减小环路面积。指示灯和差分线要进行必要的隔离,两者要保证足够的距离,如有空间可用GND隔开;
g) 用于连接GND和PGND的电阻及电容需放置地分割区域。
2. 以太网的信号线是以差分对(Rx±、Tx±)的形式存在,差分线具有很强共模抑制能力,抗干扰能力强,但是如果布线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差分线的处理要点:
a) 优先绘制Rx±、Tx±差分对,尽量保持差分对平行、等长、短距,避免过孔、交叉。由于管脚分布、过孔、以及走线空间等因素存在使得差分线长易不匹配,时序会发生偏移,还会引入共模干扰,降低信号质量。所以,相应的要对差分对不匹配的情况作出补偿,使其线长匹配,长度差通常控制在5mil以内,补偿原则是哪里出现长度差补偿哪里;
b) 当速度要求高时需对Rx±、Tx±差分对进行阻抗控制,通常阻抗控制在100Ω±10%;
c) 差分信号终端电阻(49.9Ω,有的PHY层芯片可能没有)必须靠近PHY层芯片的Rx±、Tx±管脚放置,这样能更好的消除通信电缆中的信号反射;
d) 差分线对上的滤波电容必须对称放置,否则差模可能转成共模,带来共模噪声,且其走线时不能有stub ,这样才能对高频噪声有良好的抑制能力。
3. 变压器集成在连接器的以太网电路的PCB布局、布线较不集成的相对简单很多,下图 3是采用一体化连接器的网口电路的PCB布局、布线参考图:
图 3一体化连接器的网口PCB布局、布线参考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图 3和图 1的不同之处在于少了网口变压器,其它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网口变压器已集成至连接器里,所以地平面无需进行分割处理,但我们依然需要将一体化连机器的外壳连接到连续的地平面上。
以太网物理层接口器件过来的信号接往RJ45网口插座时需要注意:金属机壳以及与印制板相连的金属前面板应与印制板内部电路(包括信号和地线层)隔离至少 5mm 以上,印制板静电电流泄放通路的地应优先选择机壳地,板上的金属部件和金属接插件能就近接机壳的应就近接机壳,无法就近接机壳的接静电保护地环或工作地,工作地应是大面积的地层。
晶体/振荡器的时钟源和数字信号的开关噪声应保持距离的MDI0 ±,MDI1 ±,MDI2 ± MDI3 ±差分对。此外,晶体/振荡器可漫步电容和其他信号的噪声敏感,最好是远离I / O端口,高频信号的痕迹,磁场,电路板的边缘,等部署的结晶。
以太网磁应尽可能接近尽可能RJ - 45接口。
千兆以太网PHY应放在尽可能接近的磁性。如果PCB的布局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千兆以太网PHY的磁迹线长度不应该超过5英寸。
MDI0 ± MDI1 ± MDI2 ± MDI3 ±差分对应该尽可能接近路由。道间距D1之间MDI0 +和MDI0(或之间MDI1 +和MDI1,MDI2 +和MDI2,MDI3 +和MDI3)对应该在8〜10密耳。走线的宽度应相应调整,以产生所需的微量元素阻抗。
间距D2应大于200密尔。如果PCB的布局实在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首长级薪级第2点的间距应尽可能大。
路线MDI0 ±,MDI1 ± MDI2 ± MDI3 ±差分对尽量伸直,并保持在差分对并行。
保持之间MDI0的走线长度的差异和MDI0(或之间MDI1 +和MDI1,MDI2 +和MDI2,MDI3 +和MDI3)一双700密耳内。
终止电阻49.9Ω和电容的MDI0 ±,MDI1 ±,MDI2 ±和MDI3 ±差分对应该放在尽可能接近磁和跟踪应少于400密尔。
9.路线MDI0 ±,MDI1 ± MDI2 ± MDI3 ±差分对运行对称的,平等的长度,并尽可能接近。
10.避免使用过孔上的MDI0痕迹± MDI1 ±,MDI2 ± MDI3 ±差分对。如果PCB的布局确实需要使用差分对通孔,请匹配的通孔,以保持平衡差分对。
11.电源平面和数字地平面不应该划归磁性和RJ - 45接口。
12.直角,避免路由信号的跟踪,而不是,信号线应与多个45˚角路由。
MII 接口包含两种接口:SMII 和 SSMII
SMII 布局布线遵循下列原则:
TX_RXCLK 和 TX_RXSYNC 与其它信号间要求满足 3W 原则;
收和发分为两组信号,每组信号间要尽量等长,走相同布线层,误差小于 100mil;
TX_RXCLK 优先采用带状线,布线尽量同层;
保证所有信号有完整的参考地平面;
布线的长度小于 10cm(不经过连接器);
阻抗要求 50ohm +/-10%;
布线拓扑:当端口数多于 1 个以上,TXD+/-一组信号和 RXD+/-一组信号分别并行走线
过孔要求尽量少。
SSMII 接口布线遵循如下原则:
走线一般要求参考 SMII 布局布线要求。
一般驱动端的内阻为 17 欧姆,因此需要在驱动端串接 33 欧姆的电阻,此电阻离驱动端越近越好。
线长要求:RX CLK 和 TX CLK 的长度差在 250MIL 以内。
所有 INPUT 信号或 OUTPUT 信号,走相同布线层线长差必须在 200MIL 以内。
所有信号的总长不能超过 15 英寸。
参考文章
http://www.elecfans.com/d/834778.html
http://www.elecfans.com/d/87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