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3本周推荐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吴晓乐,台大法律系毕业,毕业后放弃了司法考试和律师职业,转而从事家教行业,他将他在家教过程中遇到了故事写成书,该书一经问世,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大量的读者在本书中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在我们无数次思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意义时,往往会幻想自己如何更加科学和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宝贝,然而融入生存、社会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问题后,却发现知易行难。

作者以9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家庭故事汇成本书,在一个个故事的字里行间当中,我并没有感受到她有意的去放大这些故事的冲突与戏剧性,而是尽量做到恢复故事的原貌与情感脉络,看到有些情节时,我会忍不住被滑稽的亲子场景带出笑声,而下一幕却又让我陷入无法控制的难过,就像我们讨论身边的小伙伴被父母华丽的招式驱逐家里无家可归的样子,开心中夹杂这伤感,父母是这么爱自己的子女,只是他们用错了方式,子女又是这么在意父母眼中的自己,而在逐渐的迎合中迷失了自己。书的后记,也就是第十个故事,作者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像这些孩子的故事一些展示在读者面前,显得更加的有说服力,在谈到自己的人生时,她回想到哪些参与过教育的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例如巧艺,她让我看见同学之间竞逐家境的心态,以及一对学历上吃过苦头的父母,梭哈自己的人生,只为子女换取一个“可能”更有前景的未来;譬如若娃,我为了她,翻找不少多动症的资料,多动症却成若娃母亲的定心丸;还有那个以爱为名义的蔡汉伟母亲,或者是那个讨厌同性恋儿子的母亲、或者眼镜仔的母亲,或者茉莉,她们让我思索多重角色的冲突,在妻子、母亲甚至媳妇的折冲之中,她们最终为了取得什么而舍掉了什么,又是为什么。   

父母的角色究竟是什么?作者思索良久,有一点”浅见“:“或许就类似牛顿的宇宙观吧。牛顿认为世界好像一个钟表,师傅完成装配之后,上紧发条,钟表即开始自行走动,也就是说,上帝完成创造之后,即退居幕后,而人类可以凭借理性去发觉这世界的运行。每一个小孩,或者该说每一个人,有其存在的独特性。有太多父母执意要小孩去临摹其他人的行为,复制类似的成功经验,去追求他们眼中的理想人生,圆满他们年轻时未竟的梦,甚至驱策小孩成为“第二个自己”。仿佛一生命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成就另一个生命。就小孩的立场来说,“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自己才被生下来”,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看完书后,我闭目回想我和女儿相处的1年零10个月,很多时候,我也不免的向很多父母一样,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常常因为她做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打她的手心,与我来说,子女的教育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其中的度真的不好把握。后来我将书结尾的几段话分享给我的妻子,妻子给我的反馈或许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如果正确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那我们作为父母只能尽量积极的去向这个完美的状态无限靠拢。”是的,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如何做到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答案是与孩子并肩学习,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从而去影响她(他),所谓“言传身教”,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必读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