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他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人,他的研究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被定义的意义

      第一章“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开篇说到: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

      这里要探讨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的定义,事情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被我们赋予的。

      一个人一生如果没有学习和自我探索机缘,那他一生都逃不脱童年的影响,他的生命模式都来自童年。

      比如先入为主的评判和定义是很多人都特别擅长的。应急状态之下的反应模式、处理冲突的模式、与爱人、孩子、工作伙伴的相处模式,都来源于自小到大的生活经验。父母家人言传身教的经验。

    而经验是怎样的累计出来的,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自己选择了哪部分做为自己的经验。但那不一定是事实和真相。

    有个故事是说一个家里有三个儿子,爸爸是个家暴男,经常打妈妈,打的特别厉害,三个孩子看着爸爸对妈妈的暴力长大,老大结婚后也打老婆,他从爸爸妈妈身上学到的是男人就是要打女人的,打女人就是爱女人。

    老二结婚后对老婆特别好,特别贴心,从来不打老婆,他从小就在心里下了一个决心,被打的女人太可怜了,将来我长大了,绝不打老婆,我要好好爱护我的老婆。

    老三成了一个不婚主义者,他觉得男人女人这样打来打去,有啥意思?如此痛苦,还不如一个人来的舒服,结婚干嘛!

    同样一个家庭场景,养育出来不同类型的孩子,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意义是被我们定义出来的。

      还有一个故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故事说完了,假如你就是现场的一名观众,当你笑得东倒西歪时,依据你过往的经验,内心是怎样的想法呢?

        当孩子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时,你又是怎样的想法呢?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作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都是拼图的一部分,相会依存,整体才会完整。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祖先留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会发现什么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然后让我们代代相承

    我们所目睹的有形资产,土地、道路和建筑,还有以哲学、科学、艺术的形式存在的他们的经验总结,以及种种生活技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祖先对我们的奉献,而那些赋予人生以个人意义的人,那些只想着我该如何逃避生活的人,留下了什么,他们的人生就此走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著名的生命导师狄巴克.乔布拉教导他的孩子:去做你喜欢的、热爱的同时能服务他人的事,养活不了你自己,我养你!

      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热爱的、又能服务他人的,必定专注而投入,必定提升价值感、满足感,这一生又怎会差了。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传承的就是大义、大道,其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就是奉献。

    我们的国家,大国情怀,在国际上时刻演绎着奉献与合作,言传身教的做着示范。

      所以,奉献是生命的真谛。

      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热爱生活,热爱红尘,欢欢喜喜的带给他人喜悦的共振,也是奉献。

    我们是孩子、是父母、是丈夫或者妻子、是一名职业人,唯有在每个角色里奉献与合作,创造价值,才会成就我们人生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