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舍《抬头见喜》中忆往事

本就打算今天不论如何也要看会儿书的,碰巧遇上家中停电,这下更顺了心意。便捧起老舍的散文读了起来。

在他的《抬头见喜》一文中,老舍谈到了自己对节日的态度——“向来不特别的注意”。说起来像是“攀了层关系”——我对节日也不是个上心的人。记不住清明是什么时候,中秋又是几月几日(也不能全怪我,我至今还不太分得清农历和新历),只知道端午定是要吃粽子的,元宵吃汤圆最合气氛。

“新年是最热闹的,也是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我和老舍先生的心境相差无几,倒不是因为家里穷,我家是放鞭炮的,不过只在大年三十那一天祭拜完天地后。整个年就放一次,很短小的一卷,不过十几秒的时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算得这么清楚,我不是个对数字通透的人)。

图片发自App

母亲平日里是不信神佛的。但在这祭天地的事上,她又最虔诚和庄重。

她总会在头天晚上仔细反复地掐算第二天的良辰吉时,直到在日历本上的某处重重打了个圈了,她才安心歇下。到了年三十这天,老早就把我和我弟叫醒,一定是要洗漱干净了才准许我们走到台前上香。

别人都是随手给孩子一把香,拉过来让他们跟着拜几下,也就随着闹哄哄地玩了去。她不是。上香的时候该怎么持香,鞠几下躬,该说些什么祈愿的话,甚至小孩给几支香(小点的时候给两支,大些了就四支,反正一定是要双数,单数是不吉利)……这些她都格外重视。

说来这祭天地和祭祖仪式在我们那里是最隆重的——一般都是全家人一同参与,上午在各自的家里祭天地,下午洗漱完,换上新衣,挑着担子里的祭品聚到祠堂祭祖,一排一排的鞭炮几乎铺满了祠堂门口的大坪,锣鼓喧天,还有舞狮的来,好不热闹……

图片发自App

不过打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父亲做过这些事,祭祀的用品等也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后来上了初中,母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法周全,这祭天地的重任就落到了我肩上(母亲担心我年纪还小,操持不起来,祭祖的便没再去了,只是捎了自家的香烛给二婶帮忙上个名)。

而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对这事上了心,没想到这担子一挑就挑到了大学,也是今年母亲才算从我手里接了过去,而我也总算歇了口气。虽然我也不信这,但母亲重视,我自然不能不用心。所以你今个儿要问我关于祭拜的礼数,我可是信手拈来的!说来也是颇有成就感了。

我不是个爱吃肉的人,尤其是这几年,越来越喜素食。也是奇怪,以前总是盼望着过年过节,不仅热闹还有很多吃的,现在对年节的概念,仍是热闹和很多吃的,但却再也提不起兴趣和胃口来。特别是弟参军后,尤其到了年节,更格外觉得家里冷清。也许少的味道不仅只是童年的乐趣罢!

守夜的事我一直不做,兴致是昂然的,奈何拒绝不来周公的邀约,老早会面去了。别人的年里有鞭炮齐鸣、烟火璀璨,我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反倒觉得心平气和,关于过去的很多事现在也很难再回想起来细节了,或许时间和习惯本就是两个可怕的东西。

因着往事涌上心头,读完他这篇就想歇上一会儿,索性合上了书,站起身舒展舒展下筋骨,随处张望,意外地发现今天的屋内比往日都要明亮,阳光透过飘动的纱窗懒洋洋洒了进来。脑海里突然就冒出了“抬头见喜”这四个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老舍《抬头见喜》中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