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说她不是人,是精是仙;肖全说她是一个"仙人",她身上有一种"仙气",任何人都可以和她很近,但你又会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我想这应该是灵魂的距离。她就是用生在命跳舞,有“孔雀仙子”之称的杨丽萍。
01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一定能要到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的一个白族村寨。后来,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跳舞。歌舞团每天按时练功。杨丽萍练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去了。她不接受团里统一的芭蕾舞训练,她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
杨丽萍在简陋、狭小的地下室宿舍里练功。每天用冰箱压腿,累了就往沙发上一窝。到了晚上,排练室没人她再去排练室练习。
这时,团里要选送作品去全国参赛。在简陋的地下室里,杨丽萍计算参加比赛的费用。从化妆,服装,配乐,一点都不能马虎。这一算可不要紧,数目让杨丽萍吓了一跳,录像,孔雀服,配乐,至少也得1000块。
1000块现在看起来不多,但是,这是在1986年。当年杨丽萍的工资也只有100多块,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攒很长时间。为了节省成本,孔雀服是她自己设计的,裙子总共用了700块钱。她卖了自己唯一值钱的手表,才凑够了这笔钱参加比赛。
村上村树说:“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
杨丽萍正是坚定这样的信念,倾其所有,精心录制了节目准备参赛。领导看了之后说,没有技巧,不够专业,不能参赛。领导的决定并没有阻止她参赛的决心。
杨丽萍拿出一股不服输的倔劲,要做的事情就一定做到底。她把录像带直接送到参赛的地方,交给评委。可此时,收作品的时间已经截止了。杨丽萍不甘心全部家当和心血就这样泡汤,便恳求评委能看看她的作品,评委同情她,就收了她的录像带,说休息时看看。
这一次参赛,杨丽萍凭借舞蹈《雀之灵》荣获一等奖。自此,她一举成名,成为大众心中的“孔雀公主”。 1989年的春节晚会把杨丽萍的事业真正带到了巅峰。
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强。”因为杨丽萍对自己想做什么非常清楚,她喜欢用自己地方式跳舞。她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她就会付出所有努力去达到目标。
02
她决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得完美
为了把孔雀舞跳到极致,让孔雀舞更显完美的呈现,杨丽萍对细节的模仿可谓是出神入化。因为许多动作都要还原孔雀的形象,手指甲就成为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杨丽萍从学跳舞的那天,就开始留指甲了,至今为止已经有几十年了,她的每根手指都留有五公分长的指甲。长指甲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曾经一位与她同桌共餐的学者肖云,爆料出了真相。
他说,他曾经和杨丽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好奇想看看杨丽萍怎么吃饭。因为杨丽萍指甲实在是太长了,根本握不了筷子和勺子,所以她吃饭都是由助理帮忙的,是助理用筷子夹菜放在她的碗里,然后杨丽萍就直接用手抓。
为了维持身材,杨丽萍放弃了做母亲的权利。88年她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一位舞蹈演员结过婚,后来发现不合适分开了。
杨丽萍的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位台湾富商,结婚后不管是老公,还是公公婆婆都希望杨丽萍能生个孩子。她也答应了丈夫的想法,但去医院检查后,结果是她脂肪含量过低,要怀孕就得先适当增肥,这又违背了杨丽萍跳舞的初衷,于是又放弃生孩子,选择了舞蹈。
杨丽萍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她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她不必纠结于生活的琐事中,只专注把舞蹈跳到极致。
为了保持身体的完美形态,她对自己的饮食更是达到了苛刻地程度。早上9时喝一杯盐水;9时至12时喝三杯普洱茶;中午12时吃午餐,内容是一小盒牛肉、一杯鸡汤和几个小苹果;傍晚吃晚餐,只有两个小苹果和一片牛肉。
杨丽萍从来不吃米饭,因为她认为碳水化合物较难消化。鲁豫曾惊讶地问她“饿不饿”,她平静地回答:“热量已经够了。你看我还不是照样跳舞,从没有倒在台上。”此外,只要有演出,之前杨丽萍肯定不吃东西,不喝水。“因为人只要一吃饭一喝水,不管人多瘦,胃就会鼓出来,不好看。
她为了展现出孔雀似的柔软的身形,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利用手术去除了身体里的两根肋骨。这使得原本就身形娇小的她变得骨瘦如柴。
歌德说:“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理性地限制自我、隔绝自我。”各种各样的习惯及细节,都可以集中成一个词,那就是:力求完美地把事情做到极致。
对于杨丽萍的生活态度许多人都不是很理解,但她却一直坚持自己,尽管背后有太多的心酸,为了舞蹈,她觉得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03
她不是在跳舞,而是融入到舞蹈的世界,极致地表达舞蹈语言
杨丽萍说:“我们舞蹈艺术就是自然与人的沟通。一个艺术家,一个匠人,他作为自然与情感的沟通,要做到每一次表达,都尽可能达到极致。”
13岁那年,杨丽萍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学习,那时候的她去哪里都是一个人。除了练功,她会在草地上,在河水边,安安静静地观察孔雀的一举一动,并学习着如何模仿它们。正是她对大自然细致入观察、模仿,刻苦练习。才有了孔雀公主杨丽萍。她在跳孔雀舞时,已经把自己化身为一只孔雀自由起舞。
2000年,在北京正值事业高峰期的杨丽萍,她毅然离开中央民族歌舞团。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牵引着她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云南。她在家乡洱海边住下了。淡出了春晚,还将自己的丈夫丢在了北京。
她要开拓一种新的舞蹈思路,回到家乡采风。杨丽萍在那里,创作出了《云南映象》大型原生态歌舞剧。
她扎根于云南的山水之中,进行更生态的挖掘和采风。之后他又推出《云南映象》姊妹篇,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的响声》。
古老,原始,自然,神秘,遥远,这些词汇似乎都不能描述《云南的响声》带来的视听感觉。上百种乐器交织成大美云南的音响盛宴。在这场盛宴的背后,是杨丽萍不屈倔强的努力。他去最偏远的村庄,收集天籁之音,寻找最让人感动的音乐。
杨丽萍说:“接触的都是大自然的东西。要寻找的东西就是风怎么吹树叶,然后,就从那个节奏里吸取这种舞蹈,作为创作的能源能量。队形都是跟小蚂蚁学的。我的动作跟蝴蝶、跟孔雀、跟白云去学习。”
她已经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以自然之女的形象,从容的行走在天地之间。
她吸收了大自然的能量,然后把它转化成一种力量,在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杨丽萍如落入凡尘中的仙女,她一生用执着和专注,赋予舞蹈生命的魅力。
她听从内心,笃定前行。从自然走上舞台,又从舞台回到了自然,她是一个奇迹,用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创造了惊艳而永恒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