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电角度看待碳中和

最近的高温天气让全国各地温度都相继突破40度,6月中旬以来,长江流域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8月上旬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60%以上。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史同期大幅偏低,沿江多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高温干旱席卷全国,对电力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7月以来,四川遭遇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灾害天气,7月水电来水偏枯4成、8月以来偏枯达5成。四川天然气水电量,由同期约9.0亿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约4.5亿千瓦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四川水电装机占比80%,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

8月14日,四川省下发《关于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的紧急通知》,宣布工业用电企业生产全停6日,要求企业让电于民,多家上市公司都发布了公告,称已收到通知,涉及到光伏、硅料、锂盐、半导体、面板等诸多行业。从8月15日起取消主动错避峰需求响应,在四川省(除攀枝花、凉山)的19个市(州)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放高温假,让电于民。四川是我国电子产业重镇,2021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收14611.5亿元,产业规模位居中西部第一。其中,涉及PC产业链、通讯设备、芯片等电子硬件设备制造贡献一半以上的收入。

从限电角度看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领导人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进一步宣布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承担起气候问题的决心。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拉闸限电与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发展势头呈现出了并不和谐的基调。

达到碳中和,需要三个维度的努力:

一是能源供给端用新能源代替碳基能源。短期会针对火电进行改造,中长期布局清洁能源。

二是在能源使用端去碳。能源使用端的电气化是一个方向,比如推广新能源汽车;工业领域中炼钢等场景用氢气来代替煤的经济方案;交通领域中飞机、轮船的清洁动力解决方案;农业领域中养牛产业甲烷减排的解决方案等(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养牛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占畜牧业的65%)。

三是固碳。以上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排放碳,需要用固碳的方式来“中和”掉剩余的碳排放,第一个方法是植树造林,第二个方法是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碳捕捉。

去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供给端和使用端的同步协调,电力供给的清洁化才能使能源消费的电力化更有意义,能源的供给端的清洁化和使用端的电气化必须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碳排放。能源供给端的类型对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的减排优势影响很大,如果能源供给是纯火电,汽车里程达到12.6万公里以后,Model 3才会比卡罗拉更有碳排放优势;但如果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则行驶超过1.35万公里以后,Model 3就具有了排放优势。


除了技术问题,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其经济问题。

一是降低新能源的成本。比如光伏和风能成本降到现有能源成本以下,不用任何刺激政策,市场也会选择使用新能源。新能源成本的降低来自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应用带来的规模效应,早期一般需要政府用补贴的方式,建立初步的规模效应和促进企业对技术的投入,以带动降低成本的正向循环。

二是增加碳排放的成本。如果碳排放的成本足够高,即使技术没有发展到完全成熟,企业也会投入到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上。

从目前的规划看来,未来30年火力发电机组将不会有明显的增量,多半是以调峰用电、或老旧改造、或碳中和化改造为主。水电受制于自然资源的限制也难有大幅增长。核能受制于技术和安全因素,虽然有明显的增量,但整体装机量并不多。所以风电和光电作为匹配中国辽阔国土的最优选择,在规划上就会得到最优先考量。预计未来30年如果没有新的能源技术革命爆发,中国风光电的装机量将分别增长599%和831%。


极端天气下,每一度电都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节约用电、科学用电、低碳生活、共克时艰。齐心协力打赢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保供“攻坚战”!

内容参考:复旦发展研究院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限电角度看待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