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从大数的读法说起

什么是度量衡?

度量衡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度——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我国目前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的符号,横式、竖式的数学方法等都和国际上所使用的一致,但也有一些中国文化固有的传统,仍然保持了特有的习惯用法。

例如,大数的读法中外明显不同,我国是四位分级,即按万、亿来读,西方则是三位分节,即按千、百万、兆来读。

由于度量衡单位千米、千克、吨等都被引进,并作为国家规范加以推广使用,小学数学首当其冲在教材里已经全面使用以“千”为基础的读法。

于是,问题出现了。

生活中经常有诸如“10千米”“20公里”“5000m”“10000米”的说法,显示出了中外两种“大数记法”的混用。可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顾及这样的细节。

为此,我特意查找了2022版新课标,依然没有发现对此细节的描述。

倒是查找到在课程内容“综合实践”领域的第二学段(3~4年级)主题活动:度量衡的故事。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课程实施

有时我们不得不实行双轨制,其一方面保持我国的固有传统,同时也了解和适应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这两种读法规则存在差异,但都是正确的,具体视情况而定。

我们可以将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法作为阅读材料进行编排。

与时俱进的看待小学数学并不仅限于大数的读法,比如需要销量、成本、利润之类的“卖东西”的情景;比如统计数据中“环比”“同比”;再比如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态描述更是维度的常识性内容。如果能将这些其作为数学广角进行一番解说,也许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材编写的宗旨是贴近生活,走近真理。


另,张奠宙教授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将大数三位三位地分?

因为我们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空间,大数的构成可以用几何直观进行展示。

1个小方块(小立方体)被视为1,十个成一条线(长方体),一百就成一个10×10的面(长方体),一千就构成了10×10×10的大立方体;再以一个大方块代表千(k),这就形成一节。然后,十个“千”成一条线,一百个“千”成一个面,一千个“千”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立方体,代表百万(M),形成第二节。如此继续,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k,M,G……就是这样摆出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题1 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从大数的读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