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内经》的理论体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古人通过对生命活动现象的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根据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充分反映了《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它主要体现在唯物辩证观、统一 整体观、物质恒动观3个方面。
1.唯物辩证观思想
和一切自然科学一样,《内经》继承了我国古代“精气学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气”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本原。《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布气真灵,总统坤元。”指明是真气布满宇宙而统率着整个天地乾坤。又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所谓“形气相感,上下相召”,就是指天地阴阳之气的相互感召,而后化生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并指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只有天地之气相合,才能有一年六节之气的划分,万物才能化生。《内经》的论述表明,万物生成、变化、消亡的根源并不是上帝、鬼神,而是物质世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内经》认为人也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这样,《内经》把天地万物、自然现象、人类生理现象统一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不仅如此,《内经》还认为,‘精”乃是生命的本源物质,也。”《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归结言之,精气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本源。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人的生命寿夭就在于精气的盛衰存亡。《内经》对生命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使祖国医学得以摆脱了当时鬼神论的统治,从而沿着唯物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或过程都包含着两个既对立又统一一的矛盾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以前,《内经》就已经贯穿了这个观点。《内经》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及人的生命活动都存在着阴与阳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诸如以自然现象而言,一年四季有阴阳寒暑的变迁,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一日四时又有昼夜阴阳的交替,所谓“平且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以人体结构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的宝命全形论》,统一体。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身内与身外,是相互对立的,故有内必有外。人身诸阳经之脉皆行于背,故背为阳;诸阴经之脉皆行于腹,故腹为阴,背与腹是相互对立的,故有背必有腹。五脏主生精而内藏,六腑主传化而外泄,阴脏阳腑亦是相互对立的,故有脏必有腑。这身内身外,背腹脏腑,尽管它们是阴阳对立不同的两个方面,但统一起来却发挥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以人的生理活动而言,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就能维系生命的健康,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胜偏衰而形成各种病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生气通天论》所谓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以上这些足以表明,《内经》既贯彻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又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统一整体观思想
《内经》一贯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部,又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作用,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比如五脏与六腑,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灵枢。本藏》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五脏与五官又有着精气相通的关系,《灵枢。脉度》说:“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辨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与五体亦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此外,诸如人的气血津液由五脏所藏,喜怒哀乐由五脏所司,精神魂魄由五脏所主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脏功能系统。只有在各个功能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下,才能维持和完成整个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由于整个,人体在组织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至在病理变化上也必然产生相互间的影响。因此,祖国医学十分注重于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从整体来分析各个局部的病变,从整体来调治各个局部的功能。
《内经》尤其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 -的整体,人体与外在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内经》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称之为“相参”、“相通”或“相应”,《灵枢.岁露》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日月,即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人体必须对自然界天地的变化,日月的运行,随时作出适应性的反应,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灵枢.本藏》指出:“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指出:“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肝......通于春气”,“肾......通于冬气”,“脾.....通于土气。”这样就把人体的脏腑组织与自然界的有关事物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四时五藏阴阳”的理论体系,并进而贯穿在认识人的生理活动、分析人体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法则等各个方面。
3.物质恒动观思想
《内经》认为,整个自然界,包括一切物质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都是永恒地运动着而无休止的。它把物,质运动归纳为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出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就是说,清阳之气上升于天,浊阴之气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动静,是以变幻莫测的阴阳变化为纲纪,因而有四时生长收藏的变化,终而复始,循环不休。《素问,六微旨大论》又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无论升或降,都是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升与降又是互为影响的,所以升降不止,运动不息。自然界的升降运动,最明显地表现在天地云雨的变化,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归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清阳之气。上升于天,浊阴之气下凝于地,但地上的水气可以蒸发,化气而上升为云,而天上的云又可以形成雨再降落到地面。故谓“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它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云雨的变化,而且形象地说明了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作用。
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机体。人体各种功能活动,如呼吸空气,吸收饮食,输布精微,排泄废料等,都是升降出人运动的表现,也是升降出人运动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作了概括:“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不仅如此,人体气血营,卫的运行,更是升降出人运动的表现。《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人体营气、卫气的循环运动,正是升降出人运动的结果。升降出人运动乃是生命的保障,升降不息则生命不已,自然万物是如此,人的生命更是如此。《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无器不有。”凡生物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日“神机”,生物的外形存在、依赖于气化的作用,名日“气立”。若出人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若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死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万物的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说,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唯有永恒地运动,也才有事物的发展变化,“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六微旨大论》。就是说,事物生死成败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地运动,就会不停地发生变化。这一物质运动的恒动观,是为《内经》一条重要的学术思想。
以上三个学术思想,我们尤其要记住“统一整体观”,一个病历放你面前 ,你如何去分析,“整体观”是一个必不可少要运用在辨证时思想,只有整体把握才能做到不”管中窥豹“,调理方向才不会走偏,哪怕某条经上的穴位取得不是起效最快的哪个,但是方向对,只是走的速度有点慢而已。已经给出了初步的方案,在调理过程中根据受者的情况,调理你的方案,这就运用到了第三个学术思想”恒动观“,不能默守成规,老师说第一阶段只能用这个方案,你就只用这个方案,第一阶段是要调下焦为主还是调中焦为主,得看你根据问诊资料作出的判断,如果你准备以中焦为主,下焦资源没有或很少,这个人的资源支撑不了中焦气机向外开,那你调中焦,就像空中楼阁,可能有短暂效果,但是很快你会发现情况出现反复,甚至出现你认为的排病反应,有些时候排病反应是你调理方向或选择方法不当造成的。这两个观点要时刻运用于调理的整个过程。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管见,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