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垒磊:格局:ofo的败局带给了我们什么?

小黄车差不多黄了,我也下载过APP,也充值过押金,不记得是不是退回来了,因为我很早就卸载了。

客服依然在忙碌,忙着回复“押金可退”,若你是“极少数”的15个工作日没到账的,可以打电话给客服,当然打不打得进是另一回事。

公关也在忙碌,忙着各种辟谣,比如“未挪用用户押金”之类的——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尽尽工作本分而已。

4年时间能做出一家百亿企业,从过程上来说,ofo和戴威都无比成功——退不退得出押金都无比成功;但从结果上来说,一次无比接近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的理想4年就结束了,戴威肯定是不甘心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样的机会,即使是遇到的人,也很难在剩下的生命里再遇到一次这样的机会。

创业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相信最开始在校园里做点学生生意的戴威一定不会想到ofo能成为百亿企业,而当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之后,也很难想到有一天会到弹尽粮绝的地步——至少这一天来得远比想象中的早。

任何一家迅速长大的公司,都会把该犯的错都犯一遍,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ofo也是如此,如果你之前只管过10个人,现在突然给你10个亿,让你管1000个人,恐怕一个原本做事无比靠谱的人也会变得漏洞百出——在另一个级别的战场,连规则都不熟悉就被资本强行押解上场。

过去的已经过去,但对来者来说,从ofo的历程看,主要的几个错误是很有警醒意义的。

1.空降or内部提拔?

当公司还小的时候,打天下的都是“老兄弟”,他们通常没有特别强的管理能力,甚至没有特别强的专业能力,因为公司小,招不到更好的人,所以他们就成了“元老”,也是公司打下江山的大功臣。

而当公司不成比例地长大之后,他们的能力就不够看了,于是很多创始人会选择直接雇佣能力更强的专业管理人才来带团队,把他们安排在“有职位、有薪水但无实权”的地方。

但这样会造成两个问题:

1.公司增加了冗余成本;

2.老臣子人心涣散。

跟着你打天下,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跟着共富贵的,我相信创始人基本都对骨干的老臣子许下过“共富贵”的承诺,这样才能让大家在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没日没夜地把你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业去拼。

但显然,空降是个很伤士气的做法。

ofo从张严琪到付强、池文明等,在一两年里,几乎把所有部门的高管都“空降了一遍”。新人带来了趁手的新团队,原来跟着老臣子打天下的团队就随着老臣子的失势逐渐被边缘化——可新来的看似一堆title、牛气哄哄的高管们带来的收益,却并不一定能弥补人心涣散带来的损失。

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须有健康的上升通道,让所有人看到“奔头”。虽说1个优秀抵得上10个平庸,但优秀的人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高薪空降的,有很大概率也是包装成优秀员工的庸才。所以空降可以,但占比一定不能过大,只要上升通道还在,不影响士气,那么就算空降的人选错了,也顶多是局部费一点点成本,不会对公司的根基伤筋动骨。

绝大部分公司的绝大部分岗位,都只需要8分的人,如果你肯培养,只要不是智力特别低,寻常人通过程度不一的努力都可以达到7分8分,也就是公司够用的水准。当然最好是找到10分的,不仅能做好,还能做大,但很难找,且要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试验,成本也会很高,所以空降是一个渠道,但它一定不能作为主要渠道。

2.拿钱还是不拿钱?

很多创业的“忠告”里都会告诉你,要拿谁的钱,以及拿多少钱,主要考虑的是给你钱的大爷除了钱还有什么资源可以给你,以及你分出去多少股份能不影响你对公司的控制权。

但是注意,一个撑死的人可以挑三拣四,你一个快饿死的人要是还在管这个,那就完全被“忠告”给害了——谁能给你更多钱谁就是大爷,钱就是最大的资源,其他的是锦上添花。

至于公司的控制权,你也先别管,先问问是不是全国人民都认识你了,你是马云还是雷军?如果不是,那么就算公司做大以后被人一把抱走,你也是成功的,至少下一次创业你自带了光环,有的是人投钱给你;如果你都缺着钱还在管这些,那么公司完蛋了以后你啥也没有。

ofo拿钱很利索,这是源于创始人戴威思路正确——公司里至少有一到两个人是永远在找钱或在找钱的路上,否则就是“不务正业”。等你资金紧张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拿钱,资本是不会给你雪中送炭的——永远不要相信资本方的承诺,在他们的钱没到你的账上之前,签了合同也不算数。

所以创业公司刚宣布融完一笔就得马上开始准备下一笔。

一个拿钱能力强的公司甚至可以允许一多半的员工吃闲饭,可以允许产品在市面上暂时大大地落后,等寒冬的时候,大家死得差不多了,它很可能还是可以在下一个春天成为最大的赢家。

融钱能力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可人是健忘的。

ofo遇到了一个风口期,融钱越来越容易,金沙江、阿里、蚂蚁金服、滴滴、小米、DST、经纬、中信、新华联、真格等明星资本排着队进来,生怕投不上,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融钱就是这么简单”,却忘了在创业之初,拿一笔1000万不到的投资也是需要花很大努力、花很长时间去做数据,然后跑无数家投资机构终于能说服一两个投资人的这一事实。

3.钱是你的还是我的?

我在读者圈里写过,当一个人有很多钱的时候,无论这个钱是不是真实属于自己的,只要他对这个钱有暂时的支配权,久而久之就会将其当作自己的钱。

共享单车的押金、银行的存款、小贷公司的资金池、保险公司的保费等,都是这样的钱。

押金本不属于公司,创始人在最初动用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先用一下把规模做大,等拿到投资以后再补回去——但其实这是迈出了鸦片的第一步,拿到投资以后往往不会补回去,只会继续用于扩大规模。

我有一个银行负责贷款的朋友以前这么跟我说,只要银行不抽贷,企业从银行贷出来的钱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除非这家企业死了,因为哪怕它已经很有钱,多一点资金在手里也是不用白不用。

资金池,可以很快地吹大一家公司,但如果一家公司用了这个模式,这恰恰也是最需要注意的环节。

一个人用惯了资金池的钱之后,他会在很多时候忽略“这笔钱需要还”的客观事实,ofo就像一个中毒已深的病人,不得不一直依靠更多毒品维持着,前脚刚拿到几十亿人民币的投资款,几个月就烧完,就为了在街上铺车,以获取更多的用户押金,而其他的所有“寄生者”也都盯准了这块肥肉——无论跟他们有什么合作,都能抠点钱下来,一家连前台都用猎头来招的公司会在乎钱么?

不清楚或刻意模糊钱的归属,就容易在花钱的时候走向粗放,团队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关心每一分钱的实际效用——在光景好的时候,这样的行为会被好的形势给掩盖起来,但在光景不好的时候,谁也补不上这些千疮百孔的窟窿。

没有人可以一直拿钱,就算今天ofo上了市,成功把小黄车铺满了全世界,但只要继续粗放下去,总有一天,钱会到达金字塔的最底层,当再多铺一辆车也无法带来一个用户的押金的时候,这就是在逻辑上谁都无法挽回的大败局!

戴威就像一颗流星,璀璨而短暂。跟大部分人的创业经历相比,他依然是无比耀眼的,只是在汹涌而来的资本裹挟下,还没准备好就被推上了世界级的舞台,于是看起来表现还不够佳而已,情有可原。

但由于他在此次创业中走得足够远,因此得到了很多普通创业者创业无数次都得不到的教训和经验,所以我相信,如果戴威找到了下一个all in的项目,那可能会是一个比ofo更成功的东西。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垒磊:格局:ofo的败局带给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