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共同学习分享—8性格

原文: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

客体关系理论 Object-relations theory ,指的是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这三句话中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理解了这三句话,就可以看到,命运是如何轮回和破解的。



图片发自App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古话我是相信的。

什么是性格?《辞海》解释:

主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具有复杂的结构,大体包括:

  1. 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和骄傲等。

  2. 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

  3. 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

  4. 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

能决定人命运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据说成因复杂,大致是基因和环境影响形成。特别是3岁以前,“母职者”和婴儿的关系。当婴儿用哭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母职者”给予的回应带来的“感觉”是构建内在关系模式、认识自己和世界、构建自我评价体系的基础依据。当“母职者”给予的是及时而温暖等幸福快乐的回应,婴儿会感受到安全和和善,也感觉到自己是受欢迎的,这种健康而温情的表达爱的方式更会无形的生根发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反之“母职者”回应的是愤怒、指责等情绪时,婴儿也会感受到不愉快,怀疑自己是不被爱也害怕自己不会被好好照顾,受到的拒绝或冷漠同样影响孩子形成了疑惑、悲观或矛盾等性格。等大一些,这些不好的反应带来的悲哀、愤怒或仇恨等情绪发泄出来就会变成所谓各种“不乖”,就算一时的压抑,也不会消失,只会慢慢积累等到随时爆发形成偏执等性格,易怒、易冲动。

图片发自App

“母职者”影响力这么大,所以更要严于律己了。播什么种开什么花,不能一味怪孩子怎么这样怎么那样?或许孩子是果,自身才是因。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间处理矛盾的方式都会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记。所以,性格是内在关系模式。这里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孩子和养育者的关系、家人之间的关系、接触到的社会的关系等等,让孩子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不同的性格来回应周遭的一切。

我爸爸在我眼里是具有勤劳、善良、温和而坚定的人,俗话说“性格好”。我妈常说“没有别人聪明,没有别人能干”什么的空话,我听到便想反驳和辩论,我爸却一直大度包容一笑置之。也许这无形在我心里形成了稳重性格是最重要的择偶标准,包容不挑剔,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生态度。也许这就是婚姻幸福的秘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过环境和认识的变化会让性格有所改进,就如同河流把石头打磨得没了棱角,石头才更能走得更远。也像婚姻让想改变对方的两个人,在矛盾中慢慢认识那个完整的客体和“唯过去和别人不可改变”的事实,慢慢接受和适应,形成新的性格。环境或身体发生突然改变也可能引起性格发生巨大变化。

图片发自App

假如“性格”不容易改,但“习惯”却是可以习得的。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让自己成为能配得上过那种生活的人。希望快乐的生活,就多多的习得乐观的看事情;希望身体健康,就管住嘴迈开腿的去改善;希望自己有所成长,就放弃一些无效的刷屏多学习。自己心静了,家庭的氛围就会是温和而稳定的,家人和谐共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给予。

“人无完人”

先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再用远一点的眼光看家人,因为看“别人家的”总是看到优点比较明显。

用力量改变可以改变的,用勇气接纳不可改变的。用眼、用心、用智慧去区分二者。

世界就是你想看到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天共同学习分享—8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