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一周第四天

叹父德行喻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仁慈,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疽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至毁曽(zi毁谤非议)。如彼愚者,意好叹父,言成过失,此亦如是。

赞美他人,本来是美好的事情,愚人却为赞美父亲引人嗤笑,原因有二:其一,赞美的目的应该是真诚的、由衷的。愚人的赞美是为了攀比,并不是真诚的。其二,赞美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愚人的赞美是"自行创造的",不是他听到的更不是他看到的。

三重楼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鑿(ji未烧制的砖坯)作楼。愚人见其垒鑿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佛教用语,指出家和在家的男女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信众,亦称四众、四部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指佛、法、僧),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这故事让我想到"只吃最后一个饼"的故事,如出一辙-

一个赶路人,连续走了老半天的路,都没有见到卖东西的地方,觉得又饥又渴,直到傍晚,才找到一家小店,买了七个煎饼来吃。

他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吃下六个半,才停下来喝口水,觉得肚子发胀,已经很饱了。

这时突然觉得十分后悔,用手重重地打着自己的耳光,自言自语地说:「我所以吃饱,是因为吃了这最后的半个煎饼,早知如此,我就该先吃这半个饼,岂不是可以省下六个饼的钱吗?唉!真是笨死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都是告诉我们要打好基础,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从基础的细节开始,才能筑就高楼大厦,才能走向成功,才能收获丰收的果实,可还是有人想走捷径呢!

婆罗门杀子喻

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min悯)其夭荡,是以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豫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子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

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

愚人,自私自利的人,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太可悲。为证明自己的预言正确,不惜杀害自己的儿子。人常说"虎毒不食子",此愚人不仅愚,而且太毒,毒过猛虎。

现实中的愚人,大概也知道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至于做出杀子的事。但为人父母者,有若干将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为孩子设计好学习生活的一切,甚至孩子成年成家后亦不肯得体退出。这其中有的是不相信孩子,不敢放手;有的是为自己的面子,只想让孩子为自己争光,不顾孩子的个性喜好。这后一种,也是愚人之一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喻经》第一周第四天)